周少波 | 见证凤翔灵山六十年

我第一次上灵山是1957年秋季,在紫荆中学上初中二年级时。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研究用一种叫“白垩土”做原料,烧制水泥。学校派我们初五九级甲班去灵山背回这种象似农村人叫做“料僵石”的石材。有当地同学做向导,又能去看看那十分想去的地方,自然大家兴高采烈、非常乐意。

六十年前的灵山,远远望去,这座千年古刹呈显出幽静古朴,气势恢宏。当我们走进第一座庙院(当地同学叫前殿),见到院内有一棵高大的野山红果树,指头蛋大小的落果满院皆是,夹杂着黄叶蒿草,虽有雕梁画栋,但门窗都不齐全,前后有两座叫不上名字的大殿,殿前门外各有高大铸铁香炉,两侧低矮的殿宇、房舍很多,略显破旧苍凉。

再向北走,有一处庙院,山门推不开,门楣上有一块斑斑驳驳的立式牌匾,虽经风吹日晒,但“古铁佛殿”四个大字还能看清。

绕过这座中殿,下一处慢坡,有一较大庙院,庙宇很多,我和党志强同学推开一座雕刻精美的殿门,发现里面一片漆黑,当我揉了一下眼睛细看时,高台上有一排形态怪异、立眉瞪眼的塑像,我突然感到毛发悚然,感到十分恐惧,落荒而逃。当地同学说,那是“睡佛殿”,身后站立者为十大弟子,表现出的世间人生百态,不必害怕!我俩才长长出了口气。

站在灵山最高点想看看远处,雷万金同学指着南边有一棵高大的“看柏树”,但由于接近深秋,山坡雾霭渺渺,迎面秋风瑟瑟,一股浓雾轻云飘来,眼前庙宇已经模糊,看不见柏树是什么样子。山托雾势,云显山巍,灵山古庙的高峻和神秘体现到恰到好处,使我想起古籍上一句:“禅堂无灯明月照,山门不锁白云封”的境界。

时间不早了,我们走下“舍身崖”,各自在带来的笼子、筐子和面袋中装上适当重量的“料僵石”(白垩土)后,或抬或背,急急忙忙返回学校。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69年农历三月下旬,老母亲天天念叨着要去灵山朝山拜佛。还不止一次地说过,她小时,坐着我外爷的牛车去过灵山,当时,天未明就吃饭,套牛车上路,上午日头正端,才走到灵山跟前。还说:“朝过周公(庙)灵山,死去时零干”!为了满足老人家的心愿,当时最好的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我很快收拾自行车,在后座两侧下边,用铁丝拧上能放老母亲碎脚的木棒做脚踏,后座上绑件小孩棉衣做坐垫。为了让老人多坐一段路,我选择沿公路朝向北斗坊的方向走,准备从小路上后山。用了足足近一个小时,歇歇停停,才将老人扶上灵山山梁。

然而眼前的灵山一片凄凉,昔日的殿宇荡然无存,只见山梁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两侧长着稀稀疏疏的不足半尺高的小麦,甚至还有一块一块干黄萎死的麦田,路边零零散散堆放的破砖烂瓦,仿佛向路人诉说着古庙沧桑历史。我扶着母亲向南慢慢走着——走着,还寻到两处用废砖堆起不足一米高的像鸡窝一样“建筑”,我想一定是心存善意又无能为力的人,从多少堆破砖中捡来且苦费心机地磊起来的。走近发现,还有烧过香的痕迹。母亲一只手抓在地上,一条腿半跪在地上,很吃力的点着三根香,插在一堆土上,将带来的纸钱就在这里点燃。无遮无挡的山风,将纸灰连同未烧完的纸钱全部卷上空中,母亲还说“神很喜,将纸钱全收去了”。这时从南向北走来两位拉着拐棍的老婆婆,像母亲一样弯腰点香,一样风卷纸灰,一样飞上半空。这时我才发现不远的崖边枯树上还拴着几根红红的“头绳”,在山风的吹打下飘动着,天空盘旋着几只很少见的老鹰。我站在光秃秃的山梁上,思绪万千,眼前又一次浮现出当年背白垩土时的景象,依稀看见雕梁画栋的大殿和仿佛听到阵阵的钟声……

我搜肠刮肚地想起课本的一首辛弃疾的古词《京口 北固亭 怀古》中的两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是我想象灵山古会情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眼前情景。

回家路上,坐在后座上的母亲不停的念叨着:“那么大的灵山铁锅,十个人都挪不动,那么高大的铁佛爷,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还说:“当年朝山的人多的像鼻蜂蚂一样,路边卖东西的一摊挨一摊……”。我说沧海桑田是变化的,等过上几年,我买个新自行车,咱们还能上灵山。

时光转到1992年,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又念叨过多次:听隔壁你九叔说,“灵山已经修起了”,还多次说:“三次上灵山,功德才完满”。还问我新自行骑上轻不轻等?我知道母亲想上灵山了。

我托综合厂的刘师为我专门加工了一副可用螺帽固定在后轴上的小脚踏,再加工一个能固定在后座上的大点的座架,并铺上座垫,让母亲坐上试试,老人很高兴说:“能踏碎脚又有手抓处,很稳当!”

在上灵山的沙石路上,由于坡又长又陡,母亲几次要求她下车慢慢走,我觉得老人碎脚下车又站不稳,让她坐好,我一定能把你推上去。在一拐弯处,我将车子靠在我身上,松口气擦擦汗时,来了两位年轻妇女,为我推母上山精神所感动,帮我在后面推车,一鼓作气,将自行车推到山顶,没等我停车说声谢谢时,人已走不见了。母亲说:“两个善心人”。

早晨来时,老人叮咛我:“多换些零钱,不但要上布施,还要押香钱哩。”母亲说:“不求儿女坐大官或挣大钱,只求大人碎人平平安安,光光圆圆”!

那天灵山上,空前的热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四方善男信女云集庙院,我扶着母亲上完了所有基本完工的神殿的香火,每处公德箱都放进不太多的“香钱”,最北边有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还正在修建,没法近前。我让母亲坐在收布施的桌子旁休息一会,母亲说:“提起朝山搭吊,我啥也不痛,有神给我助力着哩”,我说那就好!

由于身体原因,母亲再未能朝拜灵山,不幸于2000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去世,享年89岁。对于母亲的朝山拜佛心愿,我感到既满足又遗憾,遗憾的是苦日子过完了,母亲老了,也走不动了,好日子开始了,儿子和几个孙子们都有车了,上灵山方便多了,母亲又离我们而去了!

最近几年,儿子经常抽出空闲时间,开车拉我们全家游玩灵山,选择游人稀少时,半个小时即可到山顶。我是个“山水迷”,爱拍照、爱看简介、爱收集资料(庙上有发放的书籍)、找管理人员交谈、访问道长和方丈,老伴抱怨我是“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灵山净慧寺,经历了沧桑之变,毁而重建,一座庙貌巍然、建筑辉煌、佛像庄严的千年古刹灵山净慧寺,已成为宝鸡地区重点佛教寺院之一,关中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景区,从1989至2010年,官方提出打造西北第一佛山设想,灵山由国家投资、个人集资2830万元,对灵山净慧寺和灵山景区进行恢复和开发建设。1989年建起净慧寺宏伟高大的山门,1991年修建菩萨殿,塑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1992年完成卧佛殿建设,塑有舍利佛、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等10多尊佛像,殿内壁绘释迦牟尼说法画像; 2001年建设占地8.5亩的灵山净慧寺前广场; 2003年修建老母亭、卧佛殿,亭内供奉无生母、无极母、地母各一尊,2004年,打深井一眼,解决了灵山长期缺水的困难; 2008年,修建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同年铸造东方药师铁佛像、阿弥陀铁佛像,2010年,灵山大佛雕像落成,同时完善景区供水、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景区栽植桧柏、红叶小槃、金叶女真等风景树木3.6万株,灵山东坡上栽植核桃林557亩,1.88万株。修建旅游专线15干米。预计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2016年,招商引资项目"雍州古镇"作为灵山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之一开始实施,由陕西天子投资集团公司投建。占地354亩,预计总投资 5.8亿元,建成游客接待区、高堂养老区、雍州古镇区、佛文化传承区4大功能区,44个小项目。年度投资2亿元。2017年,部分主体建设完工投入运行。

灵山沧桑的60年,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古灵山净慧寺是灵鹫山顶上佛、道千年文化根脉,灵山的全面复修和扩建,是对千年古刹的抢救,是对人们亏欠文物心理的补偿,我们应当对大灵山景区的横空出世大唱新时代颂歌!

(李江华参与修改)

END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

  • 诗未央 | 凤翔采风:曲栏碧水亭君子,好与东坡饮一樽

    2019.08.04 未央诗词学会第52期 凤翔采风 曲栏碧水亭君子,好与东坡饮一樽 2019年8月4号,西安未央诗词学会多位会员赴陕西凤翔采风,受到雍州诗联书画艺术学会的热情接待,一起游览东湖,拜谒 ...

  • 行走丨十月之歌

    [茂里寻梦] 秋风中秋雨里秋深处 灵江畔柘溪西浙源里 仙霞岭余脉龙遂交界处烟雨蒙蒙 茂林丰水芝兰修竹起伏无常 只为追寻一个美丽的名字--梦里 我们驱车步行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千百年来,你 静卧于深山冷坞 ...

  • 周少波 | 在新书《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发布会上的感言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虽说是一位白发苍苍八旬老人,但在文学领域里,真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学生.我从第一次参加"时光捡漏"平台读书开始,我对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兴趣,当时真有&qu ...

  • 周少波 | 百年家风传承人

       三岔堡最北头的王家书房巷,有一位最受乡亲们尊敬的王家四叔,三岔村老一辈人称他为"书房老四",这位四叔,做人低调,喜欢读书,一生非常注重传承家风家教.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最 ...

  • 周少波 | 雍水湖畔故乡情

    我每每从东风水库大坝走过 昔日的"哗哗"流水声响在耳畔 依稀中 故乡的轮廓就在眼前 北河滩 百亩芦苇 蛙声一片 西河滩 绿草如茵 一群牧童把牛牵 老一代所说旳"二龙戏珠& ...

  • 周少波 | 清明节忆英烈—缅怀烈士王志贤

    我的高中同桌同学王永贤是烈士王志贤的堂弟,我曾先后两次去过他家,了解有关烈士的情况.老同学说,他志贤哥于1917年生于凤翔马村鹞子凹,1946年8月26日在淳化越过敌封锁线时,不幸以身殉职.他是一位机 ...

  • 周少波 | “赵氏医苑”六代人

    庚子仲秋时节,一位退休赋闲在家的老同学来我坐诊药店叙叙旧,闲谈中,提到离他家不远的六冢村街道中心路南.天主堂对面,有一处竖立着几尊关于五世名医内容石碑的"赵氏医苑". 这位老同学大 ...

  • 周少波 | 毛驴大夫传奇

    有一段岁月跌宕起伏刻骨铭心,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令人难忘. 话说古代,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位民间医生,骑毛驴行走在阡陌陋巷,拯救生命,留下&quo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何少波:【山居六首】(古诗)

    山居六首 作者:何少波 虢都城里一老翁, 读罢卧钓山溪中. 但得一虾即一笑, 不见一身碧草青. 秋来芦竿劲如松, 爱卧溪舟听晚风. 老妻寻来看不见, 万点鸟起遁远空. 夜夜读书到三更, 兴来还钓山溪中 ...

  • 【随笔】乾州蕞娃:见证一段六十年的师生情

    [前言]60年前刘忠仁老师在兴平御阡中学任教,60年后南生桥老师在女儿及梁家齐老师等人陪同下赴乾县阳峪镇刘家洼村刘老师的儿子刘宝继处瞻仰刘老师的遗存.乾州蕞娃很庆幸见证了这一过程.马上就是教师节了,记 ...

  • 周少波 | 一座古墙传承村史

                 2020的夏收前的一天,一位年过七旬的料地村老先生周怀宝来我坐诊的药店说,他家祖藉周家门前村,很早很早时候,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去紫荆山跟庙会,站在紫荆山顶,向北看,发现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