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君:漫谈“书生气”与“书卷气”

何谓“书生气”?按今天一般人的理解,“书生气”恐怕就是指一个人只知读书,不懂人情世故,看问题脱离实际,做事情又不知变通,显得迂腐、天真和幼稚。

一个人从小学读书算起,如果一直读到博士或博士后,差不多要花二十多年的时间;由于平时只和书本打交道,涉世未深,所以一旦走出校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门的事,就难免会感到有点不适应,说话做事也就难免会带上一点不合时宜的理想化色彩,流露出或浓或淡的书生气。

作者近照一

就拿我本人来说,了解我的人就常说我有点“书生气”,或者干脆说我不成熟!记得当年群众推选我做中文系主任时,系里一个老教授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呀,是个书呆子,根本就不是这块料!”跟我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也说我平时单纯、率真,说话不会拐弯抹角,遇事又爱较真儿,不晓得察言观色,投别人之所好,劝我以后处理问题时要讲一点策略。当我从系里到学院任职时,也有好友劝我说,放着好好的学问不做,去做什么院领导呀,可惜了!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可我心理不服气,总忍不住想试一试。现在做了好几年的所谓领导,感觉怎么样呢?好像还是书呆子一个!平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看不惯了或有意见了就直说,只是跟着感觉走。

《庸闲斋笔记》

可要是有人还讽刺我不懂人情世故,我肯定会不服气。比如我给学生讲“刘备开基立业之谜”,学生听了,很惊讶:“老师,你居然能从中看出这么多名堂,你会不会也老奸巨猾呀?”我哈哈笑了。因为懂得人情世故,了解政界或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能做得出。比如,有时你明知道“吹捧”比“挑刺”好,可你却偏不喜欢去吹捧某人某事;又比如,有时你明知道,就你自己的处境来说,你是多么需要乖觉圆滑一点,那样你就可以利用某个领导对你的赏识和自身的良好素质,给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出更宽广的空间。可是,在实际行动中,你却从来只信从自己的感情,不愿意顺应世态人情,更不安心于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之上。因此,如果你与那些喜欢吹牛拍马,到处忽悠领导,投上司之所好的人相比,岂不是太书生气了吗?

可是,在我看来,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有点书生气,也未必就不好。有点书生气,起码能活出点真性情;有点书生气,较点真儿,实事求是,总比弄虚作假、吹牛拍马、忽悠领导好;有点书生气,保持点书生的率真耿介、淡泊清高,恐怕也要比一味地屈己媚俗、蝇营狗苟好;有点书生气,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这也要比“上头一脸笑,下面使绊子”好。不知我这样说,是不是又书生气了呢?一笑。

顾炎武

现在,再来说一下“书卷气”。“书卷气”,一般是指在仪态、说话、作文、写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气度和品格。清人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说:“学者苟能立品以端其本,复济以经史,则字里行间,纵横跌宕,盎然有书卷气。”可见,拥有“书卷气”的前提是,“立品以端其本”。如果一个读书人品行无端,为人处世时圆滑、世故、奴性……,那么其言谈举止,恐怕也只会有市侩气、奴才气,甚至是文痞气了。另外,书读的多,动不动喜欢掉书袋子、卖弄才学,甚至好为人师,这也不能叫有“书卷气”,充其量也只能说有“书本气”。孟子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现在有些人多读了几本书,就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总喜欢处处发表高见,指教别人,甚至以此沽名钓誉,这实际上已有文人无行之嫌了。还是顾炎武先生说得好,读书人应该做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也就是说要广泛地阅读人类的文化经典,行动起来要有羞耻感。这样,一举一动才会有一种脱俗的风致,一种高雅的品位,一种令人赞赏的“书卷气”。

作者近照二

“书生气”与“书卷气”,这两种“气”的养成无疑都与读书直接相关,并且这两种“气”又都立足于品性的率真、正直与脱俗,可见两者是相通的;只不过“书生气”还带有脱离实际、不合时宜、单纯幼稚的意思,“书卷气”则意味着有一种儒雅、睿智的气质与风范。因此,如果能克服“书生气”的不足,多一点“书卷气”,也许有助于养成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正气”。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刊出,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怎样消除书生气

    说出来你们大概都不相信,像我这样迂腐的人,竟然有时候也会嘲笑别人太书生气! 有一大学同学,毕业后在乡村中学教书,后来实在看不惯校长的做派,就发愤考上了法律专业的研究生.经过了法律的"洗礼&q ...

  • 恬淡人生丨读书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孙燕凌

    苏轼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修养好,表现在外自是气定神闲的气度.超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照人的光彩.这就是所谓的"书卷气".书卷气是很养人的气质,流连书乡, ...

  • 纪德君:《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

    <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纪德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唐五代以来民间说唱与小说之间的双向 ...

  • 纪德君:《中国说唱文艺研究丛书》前言

    说唱文艺是一种基于民间大众的生活.心理与想像,运用口语来说唱故事.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样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清末民初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学者开始重视俗文学,把过去认为不登大雅之 ...

  • 纪德君:沈老师,我们想念你!

    沈老师走了! 沈伯俊先生 当我在微信上看到沈老师突然病逝的消息时,内心之震撼.悲伤,真是难以言喻!沈老师的学生黎藜博士,决定回蓉城悼念恩师,我说:"希望你在沈老师面前说:'我很想念他,我很想 ...

  • 纪德君:端午节遐思

    过端午了,这正是仲夏风光清幽迷人的好时节,诚所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一想到今年的端午节连着双休日,居然又放三天假,就不免兴味勃然起来,觉得真应该好好地消遣一下这个端午节.可 ...

  • 纪德君:清明节随想

    又到清明节了,想起了小时候过清明节的情景.那时,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门头上或屋檐下,都插着刚从柳树上攀折下来的嫩绿的枝条.孩子们头上.发髻上还披着柔柳的枝叶儿,或编个柳圈儿戴在头上.那时,我最喜欢乱唱的民 ...

  • 纪德君:追忆那逝去的乡土年味

    "又一个怒放的新年插在了生活的牛粪上!"从故乡归来,与友人喝酒.闲聊,谈起了回家过年的感受,我这样怅叹. 说真的,如今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过年都是虚热闹,没味道.不像我们小时候 ...

  • 纪德君:唐伯虎可曾点秋香(读稗琐话八)

    钱泳绘唐伯虎画像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很多,流播也很广,其中尤以"三笑姻缘",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在江南一带,更是妇孺皆晓.可要说其渊源,这个故事较早见于冯梦龙编的<情 ...

  • 纪德君:师恩脉脉,永流我心

    "就好象一颗好种子,扔在了石头地里.咳!"听说我博士毕业,要南下广州了,曾给我上过课的天池老师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我的心里,凉凉的,湿乎乎的!其实,就在我与广州师范学院签订合同前, ...

  • 纪德君:娱目醒心的俏皮话(读稗琐话七)

    平时,爱看明代末年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下文简称<初刻>和<二刻>),觉得它们不仅令人"拍案惊奇",还常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