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村纪事

乡村纪事

六十年代,我有幸在冀中平原农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经历了很多发生在乡间的事情。比如那时我们村子里的民兵连长、妇女主任、贫协主席等人,他们身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们为家乡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人民群众普遍赞誉。让我打开记忆的闸门,把他们的故事逐一讲给亲爱的读者们。

那时村子里的民兵连长叫贾洪林,中等个子,黑黑的脸庞,说话大嗓门,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放射出勇敢和智慧的光芒。他抓民兵工作很有自己的招数,曾受到上级多次表彰,1960年5月还去北京参加过全国民兵代表大会,荣获一支半自动步枪的奖励。他当民兵连长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完成民兵的战备训练任务外,还能够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有效地维护了村庄的秩序和村民的利益。那些年,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贾洪林带领民兵们白天坚持农业生产,晚上开展军事训练,走队列,拼刺刀,投弹射击,开挖地道。多少个日日夜夜,几乎把全村都挖通了,为落实战备、准备打仗,做好了一切应对工作。

可能是地势低洼的缘故,那些年月我们村以及周边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洪水泛滥之时,田野上、村子里几乎是一片汪洋,淹没了庄稼,摧毁了房屋,其情景非常恐怖。在抢险救灾战斗中,民兵连长贾洪林总是一马当先,冲到最危险最前沿的地方。他以身做则,率先垂范,积极带领民兵们,昼夜在河坝上巡逻,发现险情,立即处理。他无数次跳进深水中堵决口,筑堤坝,保证了村子的安全。而遇到大旱的年头,他又带领民兵打井灌溉,挑水浇园,日夜不停的与天斗、与地斗,绝不退缩。从而,确保了庄稼的春种秋收,换来了丰收的喜讯。

那个年代,村子里的文化生活比较缺乏和枯燥,偶尔县里来一次电影放映队或者戏剧团的演出,人们都是奔走相告,喜出望外,早早就搬个小凳子来到了演出的现场观看。邻村四面八方的群众闻讯也都赶到了这里进行欣赏。于是,人群聚集,数量增多,场面开始混乱躁动,前面的观众挡住了后面观众的观看,孩子们被挤得一片哭喊声,使演出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此刻,民兵连长贾洪林立即跑到台上,呼喊在场的民兵们立即出面维持现场秩序,瞬间,村子里的年轻力壮的民兵们冲到人群中,用自己强壮的身躯阻挡住后面往前拥挤的人群,有效的保护了老年人以及妇女孩子等弱势群体,使现场的秩序很快平静下来。

村子里的老百姓大都是遵纪守法的,他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具有中国农民的优良传统美德。但也不乏有个别好吃懒做的人员。他们习惯偷偷摸摸,不劳而获。尽管是极少数的人,但影响很坏,一度闹得人们心里不得安宁。于是,每当秋收快到来之时,民兵连长贾洪林总是注意组织民兵夜间在田野里进行巡逻,坚持守卫大家来之不易的秋收成果。民兵们白天在地里劳动了一整天,有时夜间还要继续值班巡逻,很辛苦,但看到村子里始终呈现的都是喜庆安宁、阖家欢乐的状况,贾洪林与民兵们都忘记了疲惫,高兴得心里像开了花。

当年村子里的妇女主任名叫魏青玲,她就像电影里主人公李双双那样的性格,快言快语,善于联系和接近群众,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很受大家喜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她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有力地验证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名言。那些年开展的农业学大寨活动如火如荼,村子里的三八红旗手、铁姑娘战斗队,比起男士们一点也不逊色。她们坚持战天斗地夺高产,风里雨里不畏惧。在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而是始终振作精神,亲力亲为,冲在最前面。村里人们都说,咱村的丰收果里有妇女同志们的辛苦奉献,有他们的一半功劳。在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都有妇女们的靓丽身影。

不论谁家有什么家庭矛盾,妇女主任魏青玲都记在心里。关键时刻准时出现在那里。尤其是妥善处理婆媳关系,她真的是一把好手。她能把婆婆劝得露出笑脸,能让媳妇心服口服。她用自身的经历举例子,很快就化解了矛盾。魏青玲是本村的姑娘,又是本村的媳妇,她结婚不久女婿就不幸患大病身亡。她没有改嫁,带着一个儿子继续生活在婆家。而且,与婆婆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就像母女关系一样。可以说当时在村子里也是传为佳话,成为楷模形象。村子里经她关心劝导的人家,家庭关系一直维护的不错。小辈尊老爱幼,老人大度豁达,可谓家和万事兴。

村子里有一些大龄青年,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婚。妇女主任魏青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又当起了红娘,经常把左邻右舍的适龄青年撮合在一块。救人一命,如造七级浮屠。成人之美,也会留名青史。她不知牺牲了多少自己的业余时间,以实际行动帮助很多青年人喜结连理,成双配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小两口吵架是经常的事情,魏青玲劝架可谓高手,她把男的女的从不同角度说一番,让他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双方很快就会冷静下来,从此不再吵架闹离婚了。大家都夸魏青玲是可爱的红娘,是村里称职的妇女主任。

那时村里的贫协主席叫狄东升,出身贫寒,大老粗,没念过几天书,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靠着一个叔叔照顾长大的。见他苦大仇深,人们推选他当村子里的贫协主席。狄东升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受大家拥护。恰逢四清运动刚开始,他带头对那些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们进行批判斗争。他原则性很强,毫不客气,更不讲情面。上级领导来村子里视察,表扬了贫协的工作,他非常激动,上台表态发言。他说,刚才听了领导讲话,我十分的激动,百分的万丈。人们在下面莫名其妙,纷纷摇头,什么叫百分的万丈呢?他回答道,你们怎么连这个话还不理解呢,就是形容比十分的激动还激动。此话一时成为村里的笑谈。

村子里的四清运动搞得热火朝天。深知自己有一些问题的村干部就像霜打的庄稼一样,都蔫了。为了抓紧时间退赔,他们不惜拆掉自家的房屋,卖掉砖瓦木头,积极还款,求得尽快解脱自己所犯的错误。至于没有能力退赔的干部,思想压力非常之大。也有心胸狭窄的,他们无可奈何,选择了自杀。其实村子里很多干部当年并未贪污多少钱财,可能是有人多吃多占了一点。好在我们村子并未发生这样的悲剧。那些年月的贫协组织在四清运动中做了大量工作,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很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我离开家乡也有四十年之久了,不知如今村里还有无这类组织?这些工作还有人负责吗?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周秀桐,江苏盐城人,现供职于苏州市某区级机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中期参军,曾长期服役于新疆军区空军、新疆军区机关,2003年调入苏州军分区,2007年转业,中校军衔。在部队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数年被《新疆日报》社、《新疆经济报》社等媒体聘任驻部队记者,在各类媒体发表作品超过1500篇,数十次获得军地新闻工作先进荣誉,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目前,主要涉及随感而发的文学类作品,写生活、写感受。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十七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这些"成语"虽说土的掉渣,但是仔细琢磨起来 ...

  • 辛丑年乡村纪事

    辛丑年乡村纪事 中条山客 新冠又肆虐,乡村寂无喧. 游子羁逆旅,老父心半悬. 路上人车少,村口红袖拦. 处处要扫码,行人步步难. 再无归乡潮,辛丑少团圆. 2021年1月10日星期天,上阳书院

  • 北京朝阳区双桥老流氓,侮辱300多名妇女,枪毙前一句话全国愤怒

    上了年纪的老北京应该都知道,在70年代的双桥曾发生过一起大案,当时传说有一个犯罪团伙,以朝阳区双桥为中心,持续作案,连续强奸了380名妇女,还顺道抢劫. 警方动用了大量资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了10 ...

  • 史锡腾——援越抗美生活系列纪实之九:异国他乡

    --援越抗美生活纪实 9.异国家乡 九分队战友在广平乡合影 刚到越南,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战争夹缝中的和平气氛,有别于新兵连的部队生活,都让身处其间的我感到激动.半个多月来的 ...

  • 岳六子的故事

    本文作者:曹有钱 岳六子这个人如果还在世的话如今应该是八十六七岁了吧,可惜他已经下世四十五年了. 六子的一生十分坎坷,细想起来不由得扼腕叹息. 一.童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苍苍茫茫的阴山北麓,一个小小 ...

  • 诗 // 乡村巴士纪事

    乡村巴士纪事 乡村巴士纪事 我坐在乡村巴士上一路沿着海边走: 十七英里.玫瑰海岸.上洞村.土洋, 还经过了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每到一站都有上来的旅客:车越挤越满. 一个中年男人,不知为什么一上车 就 ...

  • 英国乡村细节

    ---------------- 最近忙,所以想偷懒,简单放一组照片: 都是新鲜出炉,来自刚刚去过的村子. 六月的英格兰阳光正媚,温柔的风拂开每一朵花蕾-- 一枝蔷薇出墙来,是的我喜欢黄蔷薇 看,那树 ...

  • 【“爱家乡·胶东散文故乡纪事非虚构写作大赛”(2021)征文】梁绩科 | 蓬莱的海

    梁绩科,1987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蓬莱创作之家秘书长,现供职于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涉猎广泛,尤喜散文.爱好竞走.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享受 ...

  • 乡村纪事:苦乐劳作蒜乡人(作者 徐善义)

    小满时节,蒜乡人又开启了一季的忙蒜节奏.忙蒜很辛苦,特别劳累人,但寄予着希望和美好的收获.一季蒜的收入几乎是蒜乡人一年最多的也是最为期盼的收入预算了.蒜乡人对土地的情感最深厚,也是最期待.即便在这个多 ...

  • 乡村纪事: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分家”

    文:李祥宁 图:来自网络 张老太是上个世纪的乡村小脚老太婆,今年已经90多岁高龄.一生养育了四男三女七个儿女,虽然一路辛酸坎坷相伴,但也守得明月见云开,孩子们各自都有了自己很好的归宿,不过毕竟家家都有 ...

  • 乡村纪事|一条花狗

    村里有一条花狗,长着黑白相间的毛发,模样非常好看.因疫期主人叶老板的竹器加工厂停工,它成为流浪狗.虽然主人抛下它而去,但它仍一如既往以厂为家,坚守职责为主人看厂.要是陌生人进厂了,它立马从车床底下钻出 ...

  • 乡村纪事|两只鸡公

    隔壁左右邻居都养了些鸡.左边的养了一只鸡公几只鸡婆,右边养了五只鸡婆,原本有一只鸡公的,结果被车压死了.最右边一家也养了一只鸡公和更多的鸡婆.两只鸡公都是所在鸡国的王,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中间的鸡 ...

  • 乡村纪事:偏方治大病,不识字的母亲,是个厉害的“土郎中”

    文:清荷 图:来自网络 前两天,看到一个二岁半的小女孩不慎被开水烫伤,面对伤势惨重的爱女和巨大的医疗费用,救女心切的年轻妈妈,万般无奈下,在老家的 愚伯的自留地平台上,发了一篇文章<出门三分钟后 ...

  • UC头条:乡村纪事: 偏方治大病, 不识字的母亲, 是个厉害的“土郎中”

    文:清荷 图:来自网络 前两天,看到一个二岁半的小女孩不慎被开水烫伤,面对伤势惨重的爱女和巨大的医疗费用,救女心切的年轻妈妈,万般无奈下,在老家的 愚伯的自留地平台上,发了一篇文章<出门三分钟后 ...

  • 乡村纪事:红白老总(作者 陈晓)

    家乡一带每逢有红白事,家主一般不宜抛头露面,总要请一个精通世事的人来主办统领一切事宜.这个主办人就称为大总. 当大总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事无具细都要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根据每一个前来帮忙人的心性脾气安排 ...

  • 散文||乡村秋景图

    乡村秋景图 走进乡村黄昏田野,一派秋末初冬景象映入眼帘.大雁飞去了,树叶落去了,秋水流去了,冬慢步走来了.厚厚的棉衣迎接冬雪,温棚迎接风雪,羊毛帽子迎接飞雪,烘火的炉子迎接严寒,还有一脸白胡茬. 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