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咨询 | 当数字化遇见碳中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编者按: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数字化在其中又将扮演何种作用?信创咨询为您详细解读。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在下午进行的“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的平行分论坛上,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交流探讨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的理念与实践经验,共同展望“双碳”战略下的未来。

当数字化遇上碳中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智慧城市总架构师张鹏看来,当碳中和遇到数字化,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也是治理方式的变革,同时还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平行分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

我们离“碳中和”有多远?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根据明确的时间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碳达峰”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温室气体源的净排放为零,这就是“碳中和”。
不过,“碳中和”不仅仅是一根“达标线”,背后还有更深的意义。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表示,它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全球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碳中和。
2020年7月,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包括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此后中国、日本、韩国接连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启动碳中和行动。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正式提出,中国各省都陆续响应。在今年地方两会期间,各省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小编梳理发现,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吉林、河南、山西、辽宁等在内,至少有15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相关内容。

信创咨询注意到,碳中和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地区、分行业、分时段来实现。比如福建就提出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天津提出要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而上海和海南等地,更是宣布要抢在全国时间表之前,率先实现碳达峰。

何泠瑶 摄
碳排放的任务如何落地?

目前距离实现碳达峰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也仅有30年,该如何推进新气候目标的有效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大方向的思路。

会议指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同样是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何区别?用形象的话说,一个是源,一个是流。

“调整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的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则主要是节能,降低能耗。”何建坤解释,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关于煤炭消费这个棘手的难题,不少省份立下了军令状。比如,煤炭大省的山西就强调了要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碳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碳消费减量等量替代。浙江提出目标,煤电装机占比下降两个百分点,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用能空间180万吨标煤;上海研究推进吴泾煤电等容量异地替代。

近几年,煤炭消费总量已呈现下降趋势,但煤炭仍旧是第一大能源来源。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38.5亿吨,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降至57.7%。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五年,全国的煤炭消费占比将进一步压缩。

对于产业上的节能减排,各地的做法都各具特色。浙江要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和“零碳”体系试点;广东提出要研究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全面推进有色、建材、陶瓷、纺织、造纸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此外,河南、山西、辽宁等多个地方都提出建设碳交易市场,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2月1日,中国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宣告了中国碳市场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委员会主席仲平这样评价:“碳市场的建立十分必要,市场机制、政策措施和科技途径相互补充,对于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数字化如何影响碳排放?

随着技术革新,数字技术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有名的“能耗大户”,从上游的建筑材料供应,到施工建设,再到楼宇的运营管理,都会消耗巨大的能量。
“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其他行业,要实现建筑业的碳中和,必须依赖于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的提升。”北京洛基山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小编,近两年,通过建筑信息化技术推动建筑行业标准化和智慧化的管理,已经能追踪并管理建筑碳排放。
有了一颗数字化、智慧化的工业大脑,不少建筑企业已走上了绿色转型之路。
过去,在甘肃祁连山水泥工厂里,有几座巨大的回转窑,被称为“水泥厂的心脏”,不知疲倦地日夜转动着,设备的空转导致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去年,公司引进了施耐德电气EMS能源管理系统,建起了数字化试点工厂。系统投运后,实时监测、操控设备运转,水、煤、电的能耗大大降低,单月煤耗降低到了100公斤/吨,2019年电费降低了450万元。
除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做出了气候承诺。比如,今年1月,腾讯就率先宣布启动碳中和计划。
“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科技企业,腾讯要更为关注企业运营对气候、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腾讯要加快推进碳中和规划,还将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应对地球重大挑战上的潜力,大步推进科技在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据了解,这些年,腾讯已经在腾讯滨海大厦和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降低碳排放,研发的节能技术已经迭代到T-Block4.0版本。大厦的办公区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32.61万千瓦时。
要说互联网企业最“耗电”的地方,莫过于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量为1200万台,国内数据中心总耗电量高达613亿度。如此高耗能,怎么才能更节能?
根据余热回收原理,腾讯天津数据中心正在研究节能应用的方案。按照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数据中心冬季全部的余热,热量用于采暖可覆盖的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24万吨,碳排放当量约为种植286.4万棵大树。
关于行业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来,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此前接受央视采访时强调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他表示:“调整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取代高耗能产能的扩张,使得我们经济的结构不断优化,单位GDP产出的碳的强度就会不断下降。”
何建坤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和预见,我们应树立信心,在未来40年内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也日益紧迫,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行动,共建全球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家园。
能源、数字改革赋能“双碳”

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分论坛上,多位嘉宾提到,实现碳排放30·60目标,不仅要聚焦能源转型,也要借数字化技术的东风。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永耀表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可以通过能源供给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消费侧节能增效、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和公民碳中和行动等途径。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智慧城市领域首席专家高艳丽看来,“驱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两股力量,一个是能源革命,一个是数字革命,双动力赋能城市碳达峰,以及全社会的碳达峰与碳中和”。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则提到,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从碳源和碳汇两端努力。碳源端通过能源优化、技术改造实现减排,碳汇端则包括生物碳汇和工程碳汇。同时,他也认为,碳中和机制亟需数字化的强化和完善。

此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也表示,先进的数字技术也为提高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监管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双碳”催生多个重要应用场景

越来越多的数字碳中和场景逐渐浮现。

智慧城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杨永耀就提到,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赋能碳达峰与碳中和。

此外,移动通信、保险、新能源、智能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也在通过技术创新引领“绿色革命”。“要实现碳中和,对于企业来说,最具有内驱力的那就是节能减排。”海尔卡奥斯智慧能源西南大区销售总监张子腾说道。在他看来,新能源的替代和开发将对碳减排起到关键作用。

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刘耕介绍道,由于5G单站的功耗是4G的3倍,密度是4G的3倍,建设成本也是4G的3倍,运营商面临挑战。“我们利用低碳机房的解决方案,从原来单网的节能,从基站到设备级到站点级再到网络级的节能,降低每个基站的能耗。”刘耕说道。

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系统架构副总经理张海林也介绍了百度在减排方面的努力。他表示:“我们将AI赋能于智能交通技术来实现碳减排,提出了全面减排的路线图,通过技术、政策、监管和文化手段,以全链的减排技术来实现替代型减排,补偿型减排等。”

碳中和掀起一场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联想集团环境事务总监龚勋就认为:“可能最大的挑战在于数据、相关的方法和标准以及数据转移。碳中和所有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从哪里来?其一致性和准确程度能不能够得到保证?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核算体系能不能保持一致?”

数字化碳资产OCO(数字碳元)将变革碳交易

今年7月16日,在前期7个试点省市市场多年运行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由于火力发电企业主要使用燃煤、天然气发电,是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因此,2162家火力发电企业被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但碳交易的万亿市场仍亟待开发。

尽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正式上线,但很多人对“碳交易”这个市场感到陌生,实际上,在中国它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万亿市场赛道。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7年底,中国启动碳市场以来,交易体系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涉及电力、钢铁、化工、冶金、水泥、航空等八大行业的上万家排控企业将被强制纳入管控,通过“总量控制+总量递减+交易”的形式来达到减排目标,对排放企业,减排单位和投资机构等均蕴藏巨大的发展前景。

碳交易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Xarbon创始人庄宁在碳交易议题与“碳圈”从业20多年,对于碳交易市场了若指掌。他洞察到过去碳交易受限于碳量认证单位与过程,普通的个体无法参与碳权的市场流通。如今,借助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Xarbon发行的OCO(数字碳元)可以让碳量自由流通,向普通个人市场开放。

一枚OCO代表一吨可注册碳排放权,OCO具有实体碳资产支持,数字碳元(OCO) 是基于新经济运动(NEM)区块链发行的数字化碳资产,以碳本位计算,一枚数字碳元(OCO)代表一吨可注册碳排放权。每一枚数字碳元(OCO)的碳值,分别在世界范围内各类减排机制下注册登记,由Xarbon集中管理并有实体碳资产作支持。

Xarbon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碳量认证,省去过往大量认证过程中的繁复文件及过程,同时,区块链技术能够确认碳权未被重复销售,这将极大促进碳元的流通性,增值前景可期。当预期未来流通性好时,价格也会随之上升。通过对碳资产的数字化管理,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OCO将落地应用到实际的减排场景,碳交易+区块链技术,以促进低碳经济。

Xarbon是第一家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合作的区块链公司,OCO开创碳交易市场首个基于实体碳权资产支持的数字化碳资产,通过建立具透明度的碳权交易,降低个人以至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门槛,共同实践节能减排目标。

IDCG致力于构建区块链3.0时代的全生态体系,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目前已与聚焦于可持续科技的新创公司Xarbon达成合作,Xarbon基于透明化机制创建的数字碳元(OCO)已将登陆IDCG旗下的全球首个具有共识机制的联盟交易所IDCM。

听听大咖怎么说
本届论坛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 。
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将发布四项成果:宣布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正式启动筹备工作,据介绍,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总规模约2亿元;与相关机构、企业签署在数字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方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发布《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颁发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公益大使证书。
“双碳”目标建设如火如荼,数字化路径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大趋势。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两大领域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力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数字化路径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几方面共同发力。绿色化、电气化、数字化是降碳的关键。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驱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能源互联网的能源管理与运行技术,减少弃风弃光,支持能源结构调整。而基于IT与OT融合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实现提质增效减排,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生态管理,支撑碳吸收。

周宏仁

■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委副主任

要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节奏。我国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排放企业的数字转型,拥抱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革命,并发展绿色信息化。

蒋南青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实现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的方式,包括通过数字化方式,帮助减少消费端碳排放,要从消费端倒逼供给侧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路径图。

碳普惠机制要将普通人纳入低碳体系,需要制定建立统一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新标准,保证不同参与主体践行相同绿色行为,得到相同的减排量和激励措施,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比如在个人层面,每一次绿色行为都应该被底层平台累积并记录下来,基于统一标准量化为碳减排量,形成个人碳账本。量化个人的绿色价值,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王金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十大关键技术包括: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清洁能源和智慧储能关键技术、碳捕集和封存规模化关键技术、近零排放节能建筑关键技术、绿色低碳交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工业行业零碳工艺变革关键技术、生态固碳增汇关键工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气候弹性和适应机制关键技术。

在应用方面,建立符合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发城市碳大脑智慧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支撑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个人二氧化碳排放信用体系。

王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能简单将目标拆解到具体的行业或部门,城市关乎生产和生活,应该被视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城市的数字化,关键在于让城市资源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从而可以在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时,且达到碳中和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提升。

“今天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应该将数字化放在和电气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电气化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正如数字化一样,未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可能性是不可估量的。

李晓东

■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伏羲智库主任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双碳”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数据流通利用可以加快一二三产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位一体”的共享经济生态链,拓展数字经济新空间,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提高数据治理水平不仅能够解决数据安全问题,还能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确定数据权属是盘活数字经济的有效抓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在数字经济建设和数字碳中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高艳丽

■中国信通院规划所总工程师高艳丽

数字孪生可帮助城市推演达峰时间和中和时间。所谓数字孪生城市,是指通过构建城市物理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

发展零碳智慧城市,要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将双碳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力度,加快城市战略性基础设施如水、电、气、路灯、建筑、道路、桥梁等智能化转型升级,并加大感知体系对碳感知的支撑力度,以及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和综合功能服务站建设。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和行业绿色技术融合创新。持续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