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

导读:经筋系统与经脉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是经络学说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既往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经筋和经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尽管经筋与经脉在生理、病理、功能、分布等方面有着有机的联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的关系与异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二者的区别

1. 循行之区别

1.1 体表范围之区别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基本一致,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多属本经经筋所辖。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也有个别的经筋循行分布不及于经脉,例如,足厥阴之筋的循行仅终止于“阴器”。因此,在某些方面,十二经筋补充和延伸了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
1.2 循行走向之区别 在循行方向上,经筋与经脉也有区别。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但手足的经筋和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关节,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这一特点与十二经脉在循行走向上既有向心性循行又有离心性循行不同。十二经脉内联脏腑,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所以是顺逆交错相互衔接,周流贯注如环而无端。经筋维络周身,无通行气血作用,其循行方向均从四肢末端起始,向心走向躯干头面,联缀四肢百骸。
1.3 循行过程之区别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等特点,如足三阳之筋结于“頄”,各经筋之间通过结聚,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协调着人体的运动。此外,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都聚合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盛之处,如腕、肘等处。①“以筋会于节”: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于四肢关节部。②集中结聚分布: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位。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頄”。③经筋间交合联络: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过程中的相交、相合而加强经筋间的联系。
1.4 属络之区别 十二经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体表部位,虽然手足三阴之筋也内行胸腹廓中,但均不直接入脏腑,这与十二经脉内属络脏腑有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十二经筋的命名上皆未冠以脏腑之名。由于十二经筋不隶属脏腑,故在临床上对于脏腑疾病从筋论治者较少。
1.5 分布形式之区别 经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躯体和胸腹腔,而且经筋不像经脉那样呈线状分布,而是较宽的立体分布与经脉伴行,呈片、面状分布。

2. 作用之区别

十二经筋虽受经脉气血之濡养,但二者作用各异,经筋包括了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能维系四肢百骸、主司周身关节的运动,并对周身各部分组织脏器起保护作用。经脉理论主要体现行血气的功能,经筋理论则主要说明机体的部分组织构成。

3. 取穴方法之区别

经筋取穴是“以痛为腧”,即在病理状态下产生的有形可查的阳性体征,也称“经筋病灶”;有时一个小的“病灶”可以引起一个大范围的疼痛,而把这此小“病灶”解除就可以治愈大范围疼痛。而经脉取穴多以“辨经取穴”为主,如同经取穴、他经取穴等,所取的穴位不一定是该病真正的“病灶”。故经筋腧穴和经脉腧穴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一方面经筋腧穴更能显示它的特殊作用。

4. 病候特点之区别

经筋病候多是指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等疾患,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其次是转筋症。经筋病候的这种临床表现与现代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极为相似,而经脉病候一般包括十二经脉疾病和奇经八脉疾病。临床上,经筋病多因风寒湿邪和劳损所致,其病理为“因结致病”,其病性多表现为寒证和热证;而经脉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所致,其病理为“不通则痛”,其病性多表现为实证和虚证。
另外,经脉病候有传变的过程,而经筋病变主要表现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的痹痛。
总之,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趾端,循行于体表,不深入内脏,没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
1、经筋与经脉的联系生理 经筋系统与经脉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是经络学说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既往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突出强调了经脉对经筋的濡润滋养作用,很少强调经筋对经脉的调整功能。实际上,两者既然交汇,就必然有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
经筋伴经脉分布,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所运行气血的温煦濡养以及经气的调节,其中与足厥阴、足阳明、足太阳经及跷脉关系最为密切。肝所藏之血,通过足厥阴经脉的运行而到达体外的同名经筋,并通过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而营养周身肌筋关节,且足厥阴之筋络诸筋,足厥阴筋气充实,则能发挥对全身筋气的调节作用。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足太阳经脉和经筋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最为广泛,《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太阳之气,生于膀胱之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跷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经筋的功能活动,还有赖于阴阳跷脉的调节,若跷脉脉气失调,则会导致肢体内外侧肌张力失衡。经脉与经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2. 经筋与经脉的联系病理 经筋病候就是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状群,而经筋的功能活动,又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濡养而得以维持,所以体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经脉、内脏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通的。从整体观点来分析经筋病候,才能全面理解经筋病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经脉中气血亏虚或者其本身出问题了,那么经筋就得不到濡养,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之藏有经脉。经筋痹痛就必然要影响经脉与络脉。从病理角度分析,经筋痹痛会卡压经脉,造成经脉不畅,气血失调,出现虚实交错的病症。故《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出:“一经上实而下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在关节部位,经筋对络脉的影响更为明显。
3.  治则 经筋与经脉相互关联,故在治疗上亦相互影响。经脉主运行
气血,常受脏腑之气的影响,其推动力有强有弱,故治之有补泻之别。然经筋损伤,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经脉畅通,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临床症状。经脉上若有横络卡压,使经脉闭阻,在病灶点以上,气血郁滞泛滥,病灶点以下气血虚少,其病必难治。可见,治筋之关键首先要解除横络卡压。十二经筋还可以通过其所含的十二经别,自四肢深入内脏,络属脏腑,具有间接调节脏腑的功能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利用十二经别的“六合”特点,掌握六腑之“气街”(六条阳经气行往来的径路枢纽),将脏腑与经筋病症解除于“门户”,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结语

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经筋系统与经脉系统应该是同属经络学说的两个相辅相成且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渊,互并为系,相伴循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干线,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着床”提供载体,而十二经脉又为十二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筋对肌肉、关节的屈伸和肢体运动有重要作用,所以,经筋的病候,多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故临床必须辨明是经筋病还是经脉病,或是筋脉同病;然后再辨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的证型施以不同针法,才能对症施法,法到病除。
(0)

相关推荐

  • 五脏是治疗眼疾之根

    求知:老师,现在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从上小学开始就戴上眼睛,这种情况是过于繁重的学业造成的吗? 木子: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学习繁重功课量过大使眼睛过于疲劳,只是形成近视其中的一 ...

  • 脏腑才是治疗近视之根本

    求知:老师,现在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从上学开始就戴上眼镜,这种情况是繁重的学业造成的吗? 木子: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学习繁重功课量过大使眼睛过于疲劳,只是形成近视的一个原因,阅 ...

  • 浅谈杨公罗盘七十二龙之空亡

    唐代末年,杨公筠松在长时间仰观天象府察地理的探索中,已认识到,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而反映出春夏秋冬寒冷暑热气候变化的规律,遂将太阳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的原理应用于经天纬地的风水罗经,进而创设了罗经 ...

  • 悦心:浅谈《正说清朝十二帝》

    浅谈<正说清朝十二帝> 清朝统治中原,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1年辛亥革命,繁荣昌盛有之,丧权辱国有之,它处于一个世纪交变的转折点,不可不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太祖高皇帝, ...

  • 这是在通任督、带脉、十二经脉、左右二脉吗?如何应付?【一点资讯】

    问:感觉自己最近练动功又有新进步了.我以前打坐,臀部都没什么感觉,只是双腿会麻和涨.但今晚打坐,臀部感觉到麻和气在往上冲,以及后腰横着的一条都有气在往上.之前只有脊柱那一条有气和热感.这个气起来得有点 ...

  • 十二经脉,十二个重要穴位,治疗身体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脏腑就如同一个城市中必备的最基本的设施,比如自来水厂.发电厂.通信设施.变电 ...

  • 十二经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的作用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

  • 十二经脉-天星十二穴歌诀 急救穴 适应症 经络穴位说明

    十二经脉-天星十二穴歌诀 急救穴 适应症 经络穴位说明

  • 浅谈交换机的原理,区别二、三、四层交换机

    大家好,我是瑞哥,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一.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二.交换机的三个主要功能 三.交换机的工作特性 四.交换机的分类 五.二.三.四层交换机? 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 第 ...

  • 浅谈中医治湿方剂(二)【一点资讯】

    10.藿香正气散 治寒湿在表,脾胃不和,恶寒.头身疼痛,腹胀.纳呆.便溏等症. 11.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 治湿热泄泻,暴注下迫,肛门灼热,或里急后重,泻赤白脓血等症. 12.藿朴夏苓汤 治胃肠湿热, ...

  • 浅谈中医治湿方剂(二)

    10.藿香正气散 治寒湿在表,脾胃不和,恶寒.头身疼痛,腹胀.纳呆.便溏等症. 11.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 治湿热泄泻,暴注下迫,肛门灼热,或里急后重,泻赤白脓血等症. 12.藿朴夏苓汤 治胃肠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