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园Station《米歇尔•福柯》展映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
思想和文化交汇碰撞,首创郎园再打造一处京城文化会客厅
郎园Station《米歇尔·福柯》展映交流会成功举办
10月30日晚,北京入秋的夜已微凉,郎园Station良阅城市书房里却一片火热,第五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重要文化活动——汪民安导演纪录片《米歇尔·福柯》展映交流会如期而至,一场哲学思辨正通过影像进行跨时空的触碰与交汇。
朴拙与温暖,不一样的“福柯 ”
米歇尔·福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效应遍及人文科学,在哲学、历史、社会理论、文学、艺术、政治学、法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汪民安,中国资深福柯思想研究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此次他以“论文纪录片”形式,让哲学开口说话,让思想可见于形。
哲学的魅力是无穷的,此次活动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观影,从而吸引了大批知名当代文化学者、艺术家、电影从业者,更有专家、文化学者特意从山西、云南远道而来。原本容纳50余人的场地,因对哲学的热爱,100余人因福柯思想与影像聚合在一起,凝神而观,人数远超预期。大家席地而坐,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直至午夜,令人有一瞬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错觉,此夜,美好。
纪录片收集了福柯生前的大量访谈视频,并采访了诸多有影响的福柯研究学者,从影视作品级别的视觉感官和镜头语言以及福柯哲学神秘印迹来讲,可谓是朴拙的。但是从内容本身而言,却是非常纯粹、干净、直接,给予人全新感受,相较书籍里冰冷的对话,影像的丰满鲜活,读书时建构的福柯画像一下子鲜活,并在眼前相遇,这是其他导演无法解读勾勒的,也正是汪民安导演那句“知识分子讨论哲学时,是有魅力的。”
交汇与碰撞,讨论哲学的魅力
在院线看电影,习惯于看完片尾最后谢幕时离场,但总有一股思绪沉浸还未抽离却被突然的亮灯强行剥离的突兀感与断绝感。还好,映后交流延续了思绪的沉浸,并将之深沉化。
《米歇尔·福柯》映后交流会由著名诗人、独立策展人老贺及著名影评人、编剧王枫联合主持,与导演汪民安一起,与到场嘉宾参与热烈讨论,进行了一次跨界的思想交流和文化盛宴,一起见证了哲学思辨和影像文化的碰撞。
汪民安导演表示该纪录片是一部福柯思想的导引,主要通过对福柯在不同场合留下的音画以及部分学者对福柯的现身的口头评论的采编,以当下最普通的视听媒介,来向大众呈现一幅简明扼要的福柯思想形象,影片全部由引文构成,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论文电影”以回应西方思想家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实践。
著名文化学者解玺璋与汪民安导演深刻讨论了福柯理论对文化界带来的思考与启发,并提到福柯著名的历史化理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王枫老师就当下的疫情与福柯理论之间的关系发表了个人观点。
诗人潇潇现场朗诵了两首为福柯所作的诗歌。不同领域的文艺爱好者们见证了这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多位福柯爱好者分享了福柯理念在自己生活工作中带来的思考。
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副院长丁建国从艺术创作手法与汪民安导演进行了讨论。
著名画家、诗人张爽女士更是动情的与大家分享自己与福柯结缘的故事,福柯对自己在艺术创作灵感上的启发。
著名诗人、画家、古琴家杨典分享了自己小女儿几个有趣故事,探讨福柯表达的权力与塑造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并以诗人的直觉将福柯的某些特质与波德莱尔、萨德、兰波等法国十九世纪文学传统连在一起。
著名医学专家史军先生:“很欣赏汪民安导演在片段切换中所使用的单簧管音乐,这种非常挑衅的音乐风格,即模糊又清晰,就犹如福柯这种即不与社会脱节,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所存在一样。”
著名诗人,诗评家秦晓宇感受到了片中福柯的冷漠的愤怒,“他之所以有冷漠的论述,是因为他的愤怒。每当他改变一种讨论内容的时候,他的文体和风格也随之一变,这样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对创作者都是有启发性的。”
逐光者,文化之光照亮前方
此次展映交流活动是郎园Station打造精品文化,推进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一次重要进程。郎园Station拥有近两万平米的自持文化空间,将提供更多元、更文艺的精神场域及文化内容,将郎园station打造成为京城文化会客厅,让艺术回归生活,让文化为生活注入更多活力。
郎园Station已经汇聚多家影视头部企业,产业链条初步完善,影视精品内容运营将成为郎园station公共文化活动的重头戏,选择《米歇尔·福柯》作为开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猜火车文化沙龙做了精心的筹划。未来,郎园Station将携手猜火车文化沙龙继续深耕高品质的文化活动。
特别鸣谢:猜火车文化沙龙
艺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要到场嘉宾:
解玺璋(文化学者)
王枫(编剧、影评人)
老贺(诗人、策展人)
杨典(作家、画家、古琴家)
潇潇(诗人)
秦晓宇(诗人、诗评家、导演)
刘国越(文化学者)
张爽(诗人、画家、编剧)
金慧(文化学者、策展人)
丁建国(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特聘专家、导演、监制)
史军(心内科专家)
陈家坪(诗人、诗评家、导演)
艾若(诗人、传媒人)
王洪波(文化学者)
陈涌海(科学家、音乐人)
崔新生(文化学者)
陈牧(艺术家)
阿隐(诗人)
李尚山(诗人)
郭嘉( 艺术家)
王笠人(导演)
李幸菲《Time Out北京》中文版执行主编)
环子(艺术策展人)
佐伊(艺术策展人)
静远(文化编辑)
任重远(画家)
李玲玲玲(导演)
王国强(资深电影人)
吴兵(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导演)
俞晓(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导演)
洪军(华娱星空文化传媒执行董事)
姚瑶(编剧、制片人)
刘晓倩(纪录片导演)
聂莉(导演、制片人)
徐跃(制片人)
刘秒(导演)
刘瑛凯(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傅军(北外法国语言文学院副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