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这条街百年沧桑的街道你知道吗?

漯河市区有一条百年老街——短工市街。这条街东西走向,西端与牛行街交会,东端与三角坑(巷)相接。记者注意到,短工市街长约350米,西段是一排两三层的小楼,但由于道路较窄,勉强能容纳一辆汽车通行;当走至街道东段时,道路由窄变宽,能容纳两辆汽车通行。街边住户的门牌号上印着“短工市街”的字样。

短工市街形成于清末

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该条街形成于清末,长350米,宽4米至7米。西段原名柴火市,中段原名双坑沿,东段是农忙雇用短工的场所,名短工市。在1964年前后,统称短工市街。

说到短工市街,就不得不提源汇寨。源汇寨历来为工商业兴盛之地。明朝之后,由于社会安定,大量移民迁入,螺湾河渡口成为南北农副业土特产品的集散地,仅源汇寨内就云集数百家商号:既有本地的棉花布行、粮油行、牛马行,还有染坊、冶炼坊、酒作坊;外地来经商的有京货铺、广货庄、百货行、盐行以及为工商业服务的金店、银号、钱庄;有关民生的行业有茶馆、酒楼、饭庄等。清末,平汉铁路通车,因寨内往火车站的人流逐渐增多,源汇寨开设了7个寨门,临寨有3个航运码头。由于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源汇寨人口发展到5万人,是源汇寨历史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时期。寨内既是工商业兴盛之地,也是四方杂居之所。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物资交流呈现繁荣景象,而短工市街就是随着源汇寨的繁荣应运而生的。

据《寨内村志》记载:短工市街是漯河最早雇用短工的一个劳务市场,故名短工市街。新中国成立前,漯河附近的穷苦农民和无业的闲散劳力,多集中在这里应招短工,雇主从中挑选短工,待遇面议,谈妥后短工随雇主而去。夏、秋季农忙时节打短工的较多,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他们自带锄头、镰刀等工具。

1964年,柴火市街、双坑沿街并入该街后统称短工市街。柴火市街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这里买卖柴火的地方;双坑沿街,据当地居民说是这条街旁有两个坑,所以称之为双坑沿街,后来坑被填平。据我市民俗专家刘西淼介绍,短工市街是漯河最早的劳务市场,应招短工有干重体力活儿的,有农忙时节打短工的,还有一些能工巧匠,比如木匠、泥匠等手艺人,他们大清早就会来到短工市街等待雇主,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雇主,就会带着工具各自离去。

田公馆和培德小学

在短工市街还住过一位抗日将领。据《寨内村志》记载:田镇南(1889~1974年),字桂峰,汉族,祖籍河南省项城县,清光绪年间到漯河定居(住寨内短工市街),建有田府大院,称为“田公馆”。其父田作霖,学识渊博,名满乡里。1938年,田镇南率三十军参加台儿庄会战,固守台儿庄,与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交战。他亲临前沿阵地督战,血战数十日,重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1939年,田镇南任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豫南挺进军总指挥。刊登在《河南文史资料》第32辑田向前所写《在豫南挺进军的一段经历》一文中,有对田公馆的详细记载。

说到田公馆就不得不提培德小学。《漯河文史资料》1987年第一辑有田云青撰写的《漯河私立培德小学简史》,详细地介绍了培德小学的来龙去脉。1916年,南阳镇守使田作霖的夫人杨静如到漯河定居时,看到本地风气未开,女子教育尚未萌芽,寨里除几处私塾外,仅有福音堂教会办的一所小学,而且只招收男生,使有愿送女儿上学者无学校可就读。杨静如在短工市街创建了培德女校,即现木器厂厂址处。学校创办时,筚路蓝缕,因陋就简,第一期招收学生50余人。开创时学生多为士绅及富商女儿,次年普通市民也陆续送女儿入学。学校不收学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免费供给书籍文具,但只收女生。1927年,革命浪潮冲击漯河,培德小学首先打破男女界限,开始招收男生,成为一所新型完全学校。

1934年,田文媛与丈夫宋渊儒在陪德小学校长室前(网络图)

培德是私立学校,官方无补贴,校舍、教具、教职工工资和少数贫困学生的补助,皆赖杨夫人的房租收入支付。1930年至1932年因受内战影响,房租收入减少,学校曾一度缩小规模。1933年时局安定后,学校逐渐发展到全盛时期,学生有200余人,教职员工十多人。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河南时,学校被迫停办。

杨静如夫人祖籍保定,生于诗书之家,毕业于保定府立女子师范学堂,热心社会福利事业,聘请的女教师均有志于发展女子教育。他们远离京津,跋涉千里来漯任教却不以为苦。其中有天津女师毕业、曾参加辛亥革命、能骑善射的陆世留女士(江苏人)任校长,北京女师、保定女师毕业的陈树藩(四川人)、杨爱松(北京人)、康洁清、贾婉贞(保定人)及清末秀才康铭勋(本市人)任教师。杨夫人的大女儿田文媛任第二任校长,两个儿子田旭东(田镇瀛)、田维五(田镇洲)留学欧美,次女田文琪毕业于复旦大学,均曾在校授课。教师们学识渊博,关心学生成长,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

曾是热闹的集贸市场
在短工市街附近居住多年的我市曲艺家宋清文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短工市街的劳务市场消失,后来成为很热闹的集贸市场,路两边摆满货摊,主要以卖菜为主,也有卖鱼虾的,吸引附近的居民前来购买,甚至河北岸小李庄的村民都会乘渡船到短工市街买菜。
如今的短工市街分别由两个社居委管辖,以民生街为界,牛行街至民生街这一段,大概200米,有70多户居民,归顺河街道泰中社居委管辖;民生街至三角坑(巷)这一段,大概150米,有40多户居民,归顺河街道东大街社居委管辖。
短短300多米的街道,静静地诉说着百年历史风云,不管是田公馆还是培德小学,都是短工市街曾经繁荣兴盛的过往,给这条老街巷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如今短工市街上居住的老街坊较多,他们从小生活在这里,邻里都是熟悉的面孔,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街道,承载着城市变迁的记忆,留住了鲜活的市井生活味道。
来源: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震

编辑:孙爱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