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唐生《清明忆母亲》
文/唐生
【作者简介】唐生,国家工作人员,文学艺术是其穷尽一生的爱好和追求。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清明节,萧萧的冷风裹袭着绵绵的细雨如期而至,仿佛尽职尽责地呼应着这一天人们低沉的心绪。我专程赶了一百多里路回到了老家,来到母亲的坟前,为她上坟。
举眼望去,在荒草漫地的山野间,在阴沉压抑的天空下,母亲的坟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存在,小到如一棵小树、如一株野草般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一瞥而不见。是的,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树木如野草一般,有荣有枯,最终在岁月坚定而无情的摧残下,消失殆尽呢?
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母亲的形象却是永远抹不去的,母亲那谆谆的教诲更是一直都铭记于心,随时回响于耳畔。
我生长于农村,小时候,家里可谓只有薄地三亩,辛苦劳作一年的营收,却连糊口都成问题。为增加点家里的收入,父亲只能常年外出打工。母亲领着年幼的我和弟弟在家艰难度日。也因为经济困难,我们一直都住的是茅草房。在周围越来越多簇新的砖瓦房映衬下,在我幼小的而敏感的视线里,仿佛那是美丽村庄中的一块伤疤,显得那么刺眼那么让人难受。能住上漂亮的新房成了我们一家共同的梦想。
修房置屋,从来都是农村人的大事,也基本上是一个农村家庭最大的开支。尽管父母常年累月的劳累着,但到头来依然没有什么结余。经济能力不济是一方面,父亲这个主要劳力常年不在家又是另外一方面,所以修新房子的想法只能一拖再拖。
就在那一年的冬闲时节,就在我们巴巴的眼神快要绝望的时候,母亲暗暗地作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她要自己烧制青砖,开始筹建新房。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要烧制出砖瓦,需要耗费大量繁重的人力,从半干的水田里取出一块又一块的田泥,经过踹泥、翻泥、打坯、晾晒、烧制等多个工序,最终才能成功。所以这样的活路,从来都属于最为繁重的体力活,即便对于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也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这时的母亲,却不知道从哪来那么大的决心,仿佛混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她马不停蹄的行动起来了。于是,在那一年的整个冬天,在我们那原本慵懒而寂静的小村庄里,出现了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一个女人,赤裸着双脚,高挽着裤管,顶着凌厉的寒风,站在冰冷刺骨的泥田里,一遍又一遍地翻踹着砖泥、一块又一块地摔打着砖坯……我还很小,不省事,心中没觉得什么不同寻常,反而平添了一份愿望即将达成的欣喜。倒是二婆看了觉得心疼,对母亲说:憨女子,你何必这么受罪啊,要不你等娃儿的爸回来再一起弄吧。母亲却爽朗地笑着,说没有什么。
在母亲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窑足够盖房的青砖成功烧制了出来。到第二个冬天的时候,两间漂亮的青砖瓦房精精神神地矗立在了村头——我们终于有新房子了!
然而,就在我们全家人满怀欣喜的迁入新居的时候,母亲却倒下了。她病了,病得很重。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直以来她作为女人的艰辛与不易。有一天,我终于没忍住,问母亲:您何必那样操劳啊?母亲憔悴的脸上依然洋溢起了爽朗的笑:”“孩子,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的,只要我们肯付出,生活总会一天更比一天好。”母亲的话是朴实的,但她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却是最好的注解,胜过了万语千言。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余年了,这些年,我考学、工作、结婚、生子……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人生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考验甚至是磨难,但是我终究是走过来了,终究是挺过来了。每当遇到困难,心有迷茫或心生绝望时,母亲那朴实的话语总会在耳边响起。其实,母亲从未离开,她早已化身为我人生路上的航标灯,永远闪烁着熠熠的光。这光亮也必将薪火相传,去照亮我的孩子们、孩子的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之路。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