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人类留下的小bug

关注了香港最近的形势这么久,一直觉得想说点什么。但一方面,想着说了也没用,也不会能透进那些充斥着黑暗的心灵哪怕一丝光亮。另一方面,也担心管控。但前几天暴徒把何律师父母的墓碑打烂了,忍无可忍。

先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最近香港有部分民众反对香港当局的一个修法行为。起初只是通过游行示威等行为表示抗议,逐渐升级成为零星暴力冲突。一位何姓议员,我们称他为何律师吧。他在一个节目采访里表达了强烈的谴责,然后就有人把他父母的墓碑打碎了。
显然,并不是反对修法的人都是坏人,但他们之中有某些人,真是让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容忍。回想一下过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但凡有足够广泛的社会意见不和,几乎一定会有人做出出格的事情。这确定性直让人怀疑是不是人性本来就有什么缺陷。
也许,这就是上帝给我们留下的小bug吧。那我们就来聊一聊。
三人成三虎
我一直很害怕在背后议论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高洁,而是我非常害怕这个行为会带来的(非线性的)结果。
假设,有甲乙丙与你在讨论某A,他们三人均表示,某A曾借了他们的东西(也许是钱,也许只是纸巾)不还。如果读者有类似的经验,大概会想起来,我们得到的信号并不是某A“有失信记录”这么简单(而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信息),而是得到了,三倍于此的不好印象。
当然也有人说,多几个人说借东西不还那说明那个人失信更频繁呀,更确定呀。但我们真的有对一个人失信频率有多高的确定评价吗?从听两个人说到听第三个人说,我们会将这个频率从“偶尔”调高到“经常”吗?那么出现第四个人说就会调节到“一定”吗?
而更经常的事实是,失信就是失信,我们听到一个人(最多两个人)说某A不还钱,某A就已经被打上了失信的标签。但在不断遇到同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每次都会往上垒加对“失信”的厌恶感,直到对这个人深恶痛绝。然后当我们(也许并没有直接被某A失信过)在与新的一群人再次议论某A的时候将这个失信作为“已知信息”往外说的时候,这个效应进一步得到了平白无故的放大。
这样的例子还少吗?问问金融市场的那些人,泡沫的“echo”是怎么起作用的,同一个消息甚至能反复炒上个四五遍。问问那些被“人肉”曝光的人,自己的一些黑历史是怎么被翻转再翻转让自己被越抹越黑的。看看那些营销诈骗,那些产品怎么在几位病人扮演者的采访里获得“包治百病”的效果的。
有一个人说“修法”怎么不好,它仅仅只是不好而已,多几个人都来说这件事,“修法”就是突然天理不容了?当有三个人来跟你说街上有老虎,给你造成的恐惧感,恐怕是老虎有三只,或者换个比喻,会让你感觉,老虎不在街上,已经在自己家院子里了。
爬梯效应
这个效应也许跟“破窗效应”有点像,在人群中尤其容易出现,人群规模越大,越明显。
先给大家看两个例子。一个是很久之前有个行为艺术家,麻醉自己六小时,让观众用桌上她预先摆好的道具,对她做任何事。一开始大家都只是看看,也不敢怎么动,到后来,据相关文章说,她的衣服全部被扒掉了,身上写满字,有小刀划痕。还有人用玫瑰刺扎她,用枪指着她,等等。文章里的描述和图片触目惊心,不引述了,很容易查到。
图片来自凤凰新闻网文章
另一个是流传也甚广的“监狱实验”。一位教授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警。一开始大家也只是玩玩,直到某次一个狱警打了囚犯,而没有得到阻止。自此之后,狱警越来越像“狱警”,对待囚犯也越来越……难以描述,最后据说几乎要玩出人命了,实验被叫停了。这件事情还被改编成电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