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经典到不怕穿帮

1986年版《西游记》拍摄于30多年前,多年来在电视上不断重播,已经成为伴随七零后八零后成长的经典剧集。小时候看得津津有味,被剧中上天入地、千变万化的神奇镜头所吸引,不过多年之后再看才发现,其实剧中有很多穿帮镜头,也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情节。
据有些较真的网友侦查,老版也就是前25集的《西游记》当中,就有二三十处穿帮镜头。
都包括什么呢?比如孙悟空的衣服忽然由黄转灰,猪八戒使用的九齿钉耙外形变化,街上的红衣行人反复出现,妖怪的头饰顷刻位移,桌上的葡萄快速变多又变少等等。
我倒是没有看得这么细,也不太好去一一佐证,但对发生这种情况心生理解。那时候中国的电视剧拍摄制作刚刚起步没几年,很多工种甚至都不太齐全,拍摄过程和后期制作产生偏差,也是可以体谅的事情。
这与场记人员的工作有直接关系。他们负责记录拍摄时的每一个细节,落在纸本上,作为其后拍摄和制作的依据。如果有细节发生偏差,就很有可能造成穿帮。顺便说一句,当时全剧的场记之一叫于虹,这个人后来成为六小龄童的妻子。
我印象当中,全剧最神奇后来也感觉最容易出纰漏的,其实是特效。如果说现在的很多特效属于五毛钱特效,那时候可能连五毛钱都不到,完成度绝不会太高。很多特效制作都是土法上马,使得有些镜头衔接不上,尤其虚实部分结合得非常怪异,部分镜头呈现实在虚假得有些“小儿科”。
比如《计收猪八戒》一集中,高翠兰小姐飞进二楼窗户的时候是一个扁片剪影,观众最开始看到这里甚至不明白那是什么。《三打白骨精》里,父女三人被白骨精一口气吹到柱子上,看上去也都是扁平的。
其实当时央视为此专门从美国进口了特技机,剧组反复尝试都比较失败,后来才知需要另外花5万美金购买软件,否则特效人物就立体不起来。台里并没有为此出高价买软件,观众最终看到的只能是纸片人。
道具制作上也差强人意,只能说还能够“糊弄”当时的观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有时就假得过于显眼。比如《大战红孩儿》一集当中,红孩儿坐在观音的莲台上不下来,很快就被观音施咒语,平台上长出尖刀,吓得红孩儿连忙喊饶命。不过在观众看来那些尖刀一点都不可怕,晃晃悠悠的明显是塑料制品。换到现在,这就是道具严重不过关。
从化妆造型上看,王希钟等电影老人为唐僧师徒和妖魔鬼怪创造出很多新奇的造型,让那时候的观众感觉到耳目一新。不过牛魔王的造型,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牛魔王很早就在剧中出现,还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八拜结交,而到《大战红孩儿》一集,孙悟空变作的牛魔王登场,从模样到装束与前者完全不同,而到了《三调芭蕉扇》,又变成另一种模样。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三种样貌的牛魔王各具特色,但对于观众来说,多少还是有些无所适从。尤其《大战红孩儿》和《三调芭蕉扇》两集还挨得特别近。
不管怎么说,《西游记》是那个时代中国电视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大大满足了那个年代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而后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尽管后来看《西游记》存在不少瑕疵,甚至穿帮众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经典性。况且,这些年电视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拍摄和制作手法越来越高级,但至今还没有出现任何一部《西游记》新剧集,在观众心中能够超越杨洁这版。而且就连杨洁本人多年后执导《西游记》续集,电脑特效增强很多,但作品吸引力却远远不如旧版。
可见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技术手段不是第一位的,智慧和用心才是第一位。感谢杨洁导演等老电视人,那些年的辛劳付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