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晴l统编四下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与教学规划

1.《古诗词三首》教学解读与实施建议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汪晴

一、文本内容的教学解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四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翻开教材的第一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即:杨万里(宋)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宋)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辛弃疾(宋)的《清平乐·村居》。编者这样选择安排,肯定意味着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是契合人文主题的,那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这三首古诗词落实语文阅读训练要素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首古诗词到底在写什么?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碟等意象,呈现出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暮春农村生活景色。有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还有那欢乐捕蝶的天真儿童。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风光。字里行间都透漏着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尤其是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那是因为初夏时节,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愈发显得乡下生活之静谧。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上阕头两句,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三四两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老年夫妻边喝酒边聊天的和谐、温暖、惬意的幸福生活。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从事辅助劳动,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那种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跃然纸上。鲜明的人物形象,简单的情节安排,真实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和朴素安适。

纵观这三首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无一不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田园生活”相契合,三位伟大的诗(词)人,通过白描的手法,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情趣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李竹平老师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目标进行了细化,如下所示:

1.阅读描写乡村景象和生活的古诗词和现代文,能从诗文描写的画面情景中初步体会到作家笔下乡村的纯朴、和谐和独特之美,有了解不同生活环境的意愿和热情,对不同的生活环境有初步的理解和判断。(领域:我和世界)

2.通过阅读思考,能够从文章中发现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情感和想法的语句,知道这样的语句是能够帮助自己初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能力、知识)

3.在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运用图像化、联系生活经验等策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能力)

4.关注描写乡村景象的诗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积累、欣赏、有情有趣地朗读生动优美的语句,丰富语言积累和经验,并能尝试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自己印象中的乡村景致。(方法、能力)

回归到本课的教学上来,根据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细化而来的重点学习目标该如何确定呢?

二、重点学习目标解读

  1.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欣赏、积累描写乡村景象中生动形象的诗(词)句,初识宋词这种文体。

  2. 2. 通过阅读思考,能够从诗词中发现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情感和想法的语句,结合诗词中的具体描写,运用图像化、联系生活经验等策略,初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 三、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一)学习活动的设想

三首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田园生活,透露着恬淡自然之美,同时朴素中充满情趣,又彰显着人情之美。但是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一直都生活在城市,即使有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一辈的亲人在乡下,但爸妈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繁忙,除了春节假期,可能根本没时间带孩子去感受农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但是春节假期,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又是处于天寒地冻的冬季,也就难得见到诗词中所描绘的菜花、黄蝶、新叶未完全长出构成浓密树荫的暮春之景,也难得欣赏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初夏江南风光。

即便有可能在暮春或者初夏季节到过农村,但现实生活中的农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难得见到低矮的茅屋,更难得见到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那溪边碧绿的青草。诗词中所写,与我们当前所见,显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既然学生没有诗(词)人那样美好的田园生活体验,那激发他们的愿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在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找到一些配合诗文描写的优美风光图片,学生再配合文中注释、诗中描写和插图,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倒也不难体会诗词中的景美。

景美是可以通过视觉去直观捕捉的,那如何去体会《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人忙,《清平乐·村居》里的人美呢?或许我们可以从《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里获得一些切入的角度,抓住特别能够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诗句。比如:《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古“亡赖”非今“无赖”,顽皮、淘气也不会惹人嫌弃,一个“喜”字,无不饱含着词人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

欣赏、有情有趣地朗读并积累描写乡村景象中生动优美的诗句是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能从诗文描写的画面情景中初步体会到诗(词)人笔下乡村的淳朴、和谐的独特之美以外,还应对不同的生活环境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判断。

(二)学习环节的安排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 1. 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2. 2. 知晓作者,揭题并板书诗题

杨万里《小池》

学习生字“宿、徐”,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指导“宿”的写法

读出诗题正确的节奏:宿/新市/徐公店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 1. 故事引入,感受诗意

有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色呢?

把诗句读正确,注意“篱、疏”的读写

  1. 2. 初读诗文,了解景物

结合插图,边读边批注,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篱落、树头、菜花、儿童、黄蝶、径)

结合所学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是“小路”的意思。

  1. 3. 再读诗文,读通读顺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 1. 联系诗句,现象画面

联系描写景物的词语,在前面加上修饰性的成分,大胆交流现象到的画面。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1. 2. 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和所学诗句理解:疏疏、花落、走、无。

  1. 3. 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按照它的词义来划分,注意保持词语完整,此诗的节奏为二二三格式。

  1. 4. 情境朗读,想象意境

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宁静恬淡的田园风光,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路,小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荫。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感受——

农村生活是多么的恬淡自然、宁静清新啊!

  1. 5. 配乐读诗,指导背诵

板块四 默写古诗,创编故事

  1. 1. 自由默写,集体评议

(注意易错字“阴”)

  1. 2. 通过想象追蝶孩子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创编故事(供学有余力的孩子选择)

  2. 3. 课堂小结

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静态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态美)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 1. 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点名背诵或者全班齐诵。

我们将由充满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走进范成大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1. 2. 了解诗题、简介诗人

注意“杂、兴”的读法,指导“杂”的写法。

引导理解题意——“杂兴”是各种兴致,“四时”指一年四季,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1. 3. 初读诗文,读出节奏

自由朗读,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读出节奏——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本诗的节奏为“四三”格式。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 1. 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小声读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初夏,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

  1. 2. 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理解“菜花稀”(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

分小组读诗,结合PPT上呈现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图片,看注释等方法,交流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

仿佛看到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

  1. 3. 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在地里忙着干什么?理解“无人过”。

(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锄草,去油菜地施肥,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人。用“无人过”三个字,化繁为简,侧面烘托出农事之忙)

  1. 4. 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的“宁静”

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蜻蜓、蝴蝶绕着篱笆飞舞,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 1. 创设情境,带着想象读

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陶醉其中,诗意正浓——

  1. 2. 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读

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不由得又吟诵起来——

  1. 3. 反复吟诵,指导背诵

指导“稀、蜻、蜓”的书写,注意易错字“蜓”

  1. 4. 课堂小结

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课后请同学们自行收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静态美)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动态美)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板块一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 1. 诗句接龙,温故知新

(接龙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1. 2. 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读准词牌名字音,注意“乐”读yuè。

词牌名和题目之间,书写时中间需要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时需略有停顿。

  1. 3.  比较诗词异同

词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之间有空格,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也叫长短句。

板块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 1. 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正音“锄、翁”

  1. 2. 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读慢一点,稍加停顿。例如:读“茅檐/低小”时,“檐”字声音稍微延长,读出绵音,需读得停而不断。

  1. 3. 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 4. 品味村居的“景美”和“人美”

小组交流:(1)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词里有五个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

注意理解“无赖”“相媚好”,感受作者对乡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块三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沉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

  1. 1. 补充背景知识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1. 2.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 3. 课堂小结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大家可以尽情地遨游在词的世界中。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环境   茅檐 低小

溪上 青青草    乡村之美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 织鸡笼        人情之美

小儿 —— 卧剥莲蓬

(高学雷工作室成员  汪晴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