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病的治疗用药
说寒湿病证之用药
湿为阴邪,必然伤阳,加上合并寒邪为犯,故临证寒湿之病特别多。遇有寒湿者,中药狗脊、秦艽、威灵仙是值得向各位推荐的。
一般认为,寒湿用羌活、独活、川芎、苍耳子、藁本、防风是正法,其实狗脊、威灵仙、秦艽、石菖蒲更值得重视。因为狗脊苦、甘、温,是主治腰背膝强直,乃周痹寒湿之专药。《神农本草经》还记载“专利老人”四字,验之临床,上了年纪的人多有骨关节、肌腱等多方面的退行性改变,寒湿疾病最为常见,遣用狗脊既除寒湿止痛,又强腰膝益肾骨,可谓标本兼治。
威灵仙辛温,主攻寒湿之痛,服之令人四肢轻健,手足温暖,还善治因于寒湿风邪之瘙痒等皮肤疾患,但其性走,极快利,单用久用恐耗气伤血,虚弱者不可单用。
秦艽,《神农本草经》载:“善治寒湿肢节疼痛。”虽然其性非温,但味辛,可散可行,对寒湿之邪致病、症见重着者最宜,人称“风药中之润品,散药中之补品,且能活血荣筋”。《时病论·卷二》对于各种湿病配伍秦艽,还能达到“活血增效”之作用。
石菖蒲之治寒湿,不被医家重视,但据《本经》记载“菖蒲谓主风寒湿痹”,取其性温味苦,还可利气通窍,对湿邪为病,笔者常用10g,有点睛之妙。
说苦味燥湿之药
“苦燥”,这是中医专有术语,燥可祛湿,故凡苦味之药多少都有燥湿之功。这里只推荐三味药,即黄连、苦参和苍术。
黄连之苦寒清热之功世人皆知,而其燥湿作用则很少有医者重视,甚至有人用黄连泡水治大便干燥,结果适得其反。用黄连燥湿,如湿与热合当然更好,但无热之湿也可用黄连,如脾虚不运之湿,在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方中配伍少量(3g以内)黄连,有苦燥的作用,对改善食欲、治疗便溏、减退腻苔都有好处。
苦参之苦味是中药之最,比黄连还苦,故《东医宝鉴》有“苦参,味至苦,入口即吐,胃弱者慎用”之记载,临床偏重于治疗湿疮、湿疹、皮肤瘙痒、疥癣、阴肿阴痒等,通过适当配伍,也可内服,小剂量时并无大碍。
近年有苦参治失眠的经验,凡兼有湿者,加苦参更妙,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可单用。苍术,是苦温燥湿的代表药物,其燥湿之力仅次于草果与草豆蔻,用之安全,且上中下之湿俱适用,其发汗、燥中焦湿功力最大,佐炒黄柏行下焦之湿。
说说芳香化湿
此类治湿病之中药,临床应用广泛,这里专门介绍一下藿香。藿香因为有藿香正气散而名声远扬,它是芳香化湿药的代表,味辛香,性温,治疗湿浊中阻之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郁、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都有明显疗效。在传统的本草典籍中,对藿香开胃口这一点描述得很多。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载有:“开胃口,能进饮食。”《本草纲目》载:“李杲曰: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治呕逆,进饮食。”《本草正》载:“此物香甜不峻,善快脾顺气,开胃口,宽胸膈,进饮食……”《医经小学·药性指掌》记有:“开胃口,能进饮食。”《药品化义》云:“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理脾开胃之功。”《本草正义》说:“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笔者受上述论述的影响,临床上对于中焦湿邪病证,胃口不开者,最喜用广藿香一味。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温饱问题逐渐解决,随之而来的是食物过多、食积生湿,以及滥用补益药物而导致湿浊痰瘀证候多见,肥胖者、亚健康、脂肪肝、血脂及胆固醇代谢异常者增多,多有苔白腻厚、乏力疲倦、食纳不香等症,此时启用藿香最为合拍,能有效刺激口腔、舌体味蕾的神经末梢,使之产生敏感之味觉,增进食欲,用于口臭、口淡、口甜、吃饭不香等有明显疗效。
必须说明的是,藿香之香,其剂量不宜过大,一般成人每日水煎服用10g已足够,剂量大了,反而由香变臭,令人胸闷不适,小儿只用2~3g,其气清香好闻。其他芳香化湿药如白蔻仁、砂仁、佩兰等剂量也不宜太大。
说说淡渗利湿
这是为湿浊之邪找外出之路,故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淡渗之药首推茯苓、猪苓、车前子、白通草等。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海藻与泽泻。对于海藻,一般只知其能软坚散结,不知其能消痰利水。据诸家本草书记载,其化痰者实为利湿消水之功,痰、饮、水、湿异名而同源,《神农本草经》有海藻“下十二水肿”之记载。对多种原因的水肿,海藻皆可利水除湿而消肿。笔者临床见有中年妇女不明原因面部浮肿,而肝肾无恙,每于四物汤养血调肝的基础上加海藻利湿,常有良效。考四物汤在《和剂局方》中各药用等量,因嫌方中川芎之量过重,恐有不当,故《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将其剂量改作当归、熟地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酒炒)二钱。笔者按此剂量比例,再加淡海藻15~20g,比较切合临床实际,患者也易接受。
泽泻味甘辛寒,《本经》称能“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利水除湿是其长。泽泻的利水力度比猪苓、茯苓强得多,《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结泽泻功用时说:“其用有四: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主小便淋沥为仙药,疗水病湿肿为灵丹。”其中“退阴汗”之功,用治慢性前列腺炎等出现的阴囊、会阴,以及肛门潮湿出汗者,重用泽泻30~60g,再据辨证配伍组方,疗效确实不虚,临床可以验证。
谈谈温阳驱湿的问题
“离照当空,阴霾自去”,对于湿浊阴邪,根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扶阳”。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中说:“湿为阴邪,非温不解。”肯定了温阳之法对湿病治疗的重要性。无独有偶,张璐在《张氏医通·卷二·诸伤门》论湿病治法时引喻嘉言曰:“人身阳盛则轻骄,湿盛则重著,乃至身重如山,百脉痛楚,不能转侧,而此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汤以驱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细辛、大黄以驱之下出;在中之湿,则用附子合白术,以温中而燥脾。”把“温阳驱湿”的临床经验说得透彻而实在。
笔者治湿常先用辛温芳化,如白蔻仁、砂仁;次用苦温燥之,如苍术、厚朴、法夏;再用温热烘之,如干姜、细辛、桂枝;最后如湿邪固而不动时,才会启用附子。临床上中焦最易生湿,舌苔厚腻不去,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乃常用之法,湿去阳复,诸证豁然。附子的具体用法,可参阅郑钦安医书,其理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