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给文学栽点刺|随笔
文/山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记得几年前恩师何希明老师编撰《中国历代讽喻诗选》时对我说,历朝历代歌功颂德的诗文太多太多了,但流传下来却多是讽喻性质的,于是就想以“人民性”为标准编选一部诗选。我当即附和道,批判性是伟大作家的重要标志,您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由于没有什么别的嗜好,工作之余便是读一些闲书。读了一些文学名著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作品之后,我渐渐发现文学其实可以划分为对神的歌颂和对现实的批判两大类的。这种现象在西方文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基本上可以以文艺复兴为界,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对神的歌颂,比如荷马史诗,虽然神性中也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精神追求,神性中也体现了人的精神面貌,但这种终究还是神性的东西,说到底仍然还是神,是高不可攀无所不能的神,而不是活生生可以触摸的人。
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各种禁锢被打破,追求个性解放与人的自由成为时代的标志,反映到文学作品中那就是对现实的批判。因为在这些追求理想追求自我的艺术家看来,现实社会总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批判的,只有批判才能促使其逐步完善。过去是各种神主宰着文学艺术,而今变为现实的人。
人们谁也没有见过神到底长什么样子,完全凭各自的臆想,只要能表现无所不能的神性就行了。而今现实的人那就不一样,画鬼容易画人难,于是作品内容就从神的表现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批判精神也就成了近现代文学艺术的核心。后来还出现了专以此影响深远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拜楼、莫泊桑、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果戈理、契科夫、欧·亨利、列夫·托尔斯泰等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和那些伟大的作品。虽然后来还出现过别的其他流派,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各种流派变来变去,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对现实的批判。因为在作家艺术家看来,现实生活中总是不完美的。
正如我的老师所言,流传下来的精品佳作大多是讽喻讽刺性的。从诗歌的起源《诗经》一直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概莫如此。对现实的批判与揭露也就成为诗歌中的主流,影响深远的也都是这些带有批判性质的作品。
相反那些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应景御制唱和之作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帝王多么伟大,功绩多么卓著。比如歌颂始皇帝嬴政的诗作不少,但是到现在人们似乎只记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始皇时民歌》)之类的歌谣。所以我要说,批判应当是一个伟大作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一个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
过去对神的歌颂,怎么说都可以,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而现实社会不合理不完美的地方多着呢,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也就显得很正常。但如果对现实社会不是批判而是歌颂我倒觉得值得怀疑了。究其原因还是现实生活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还有就是社会环境所致,不敢或者不能批判,亦或只有正面的歌颂才能得到许可生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文明进步。如果一个社会连不同意见都不能宽容包容,那么这个社会还好吗?
最美丽的花往往都是长刺的,比如玫瑰被誉为爱情的象征,女性最喜欢得到男性朋友赠送的玫瑰,每到西方舶来的情人节到来的时候,玫瑰花娇艳无比,当然价格也贵得惊人。而楚楚动人娇艳美丽的玫瑰花却是带刺的,“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告诫人们美丽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想正因为玫瑰带刺吧,玫瑰花才如此娇艳美丽漂亮吸引人。
蔷薇也是一样,盛开的蔷薇花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惹得过往行人停步观望,同样也被视为人类美好——爱情的象征。德国狂飙运动伟大诗人、思想家歌德就曾以《野蔷薇》为题表达一个青春少女的悲催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并被舒伯特等作曲家谱写为乐曲而广为传颂。有趣的蔷薇也是带刺的。此外还有月季等。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瑕的东西,任何再好的东西也都有它不好的一面,比如玫瑰花蔷薇花虽好但都带有刺。那么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正如艳丽的玫瑰花、蔷薇花吗?由此而论,花中带的刺莫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当然给文学带点刺,文学会更加灿烂,更加繁荣昌盛。但为文者,也就是文学作品的著作者首先得自己给自己增加点钙质,补充点钙,这钙就是铁,就是钢,就是胆识,就是勇敢,就是铮铮铁骨,就是独立特行,就是独立思考,任何时候都挺直腰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不媚俗,不畏权,不向市场低头,心中有正气正义,保持乐观向上的昂扬斗志,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精挑细选,认真打磨,还何愁没有精品佳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