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错了,糖尿病人适合使用六味地黄丸,还是桂附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知名度最高、销量最大的中成药。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而成的中成药很多,受六味地黄丸巨大知名度的带动,这类中成药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生产厂家很多,销量也很大。
目前比较常见的这类中成药主要有: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明目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耳聋左慈丸、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八仙长寿膏等。
以上所列举的几种中成药都包含六味地黄丸的全部药味。而受六味地黄丸治方思想影响而成的方剂或中成药就更多了,很多方剂虽没有地黄丸的称谓,但组方都有六味地黄丸的影子,很难一一罗列。
今天主要聊一聊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这三种中成药之间的一些区别。
六味地黄丸加上肉桂、附子就是桂附地黄丸了。
通过对比药品说明书可以清楚看到二者之间的功效差别。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为: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不足。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为: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
一个补阴,一个补阳,区别是清楚而明确的。但稍微思考一下,会不会感觉有些奇怪呢?
地黄
肉桂和附子这两味药,能使六味地黄丸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吗?
桂附地黄丸包含六味地黄丸的所有药味,难道就不具有六味地黄丸补阴的作用吗?
清代医学大家冯兆张《锦囊秘录》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
此言可做六味地黄丸与桂附地黄丸功用区别比较经典的总结。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应为阴阳双补,既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又因为加入肉桂、附子两味药物而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所以,桂附地黄丸药品说明书中的功能表述是值得商榷的。
做此争论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我觉得是有一定意义的。
开篇提到,很多中成药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减而来,但这种说法是不尽准确的。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医家钱乙根据张仲景名方—肾气丸化裁而来。减去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并将生地黄改为熟地黄,就成为了六味地黄丸。
所以,上述提到的系列中成药都是来源于肾气丸,而非六味地黄丸。提到这一系列具有神奇效果的中药方剂,首先应该怀念并感谢张仲景,而非钱乙。
桂附地黄丸,又称八味地黄丸,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最为接近,所不同的是肾气丸中用的是桂枝、生地而桂附地黄丸中用的是肉桂、熟地。
很多中医典籍都有肾气丸的论述,但对于是桂枝还是肉桂,是生地还是熟地,则多有混淆,也多有争议。
对此,近代医学大家张锡纯的见解非常有见地,值得认真玩味。
牡丹皮
张锡纯认为:生地能逐血痹,而熟地无斯效也。桂枝能调营卫,而肉桂无斯效也。血痹逐而瘀血自消,营卫调则气血自理。
张锡纯提到:肾气丸果按古方修治,地黄用干地黄,桂用桂枝,且只为丸剂,而不做汤剂,用之得当,诚有效验。
不过张锡纯也说过其临证最喜用熟地,并列举了很多运用熟地为君的八味丸的加减案例。
看来,肾气丸中用桂枝或肉桂、熟地或生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因人因病而定。
由此看来,桂附地黄丸和肾气丸是一脉相传的, 不过金匮肾气丸这顶王冠般的称谓却没有落在桂附地黄丸的头上。
现在常见的金匮肾气丸,确实很接近金匮要略所载的肾气丸,桂用桂枝,地黄用生地黄,不过又加入了牛膝、车前子,所以也曾被称为加味肾气丸。
泽泻
济生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的组方是一样的,所不同仍然是桂与地黄的区别,所以济生肾气丸可以看做是由桂附地黄丸加味而成。
上面简单介绍了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历史渊源方面的一些问题,至于具体应用上的区别就很难一言以蔽之了。
关于地黄丸类方剂的文章和医案很多,争议也很多。
中药有效应用的关键自然在于辨证施治,而在现实生活中,中药或中成药的应用是在没有正确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比如糖尿病,现在多被说为阴虚所致。而六味地黄丸正是补阴的药物,所以这也导致六味地黄丸成为糖尿病患者首选的中成药。
此外同样标注有“滋阴”字样的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也更容易被接受。
而只标注“温阳”,而无滋阴字样的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被接受起来就比较难。
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简单归结为阴虚或阳虚,或更归结为肾阴虚或肾阳虚,都会有失偏颇。
在我接触到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当中,阴阳两虚的人群是更为常见的,而阳虚症状更为明显的人群也非常多,这时只去六味地黄丸去补阴肯定是不好的,也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效果。
而且,随着环境、饮食、节气的变化,以及药物的使用,人体的阴阳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长期固定不变应用一种药物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更有可能导致阴阳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