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王渤,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浙江绍兴轩亭口,秋风悲,秋雨泣。
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她视死如归,大气凛然,被清朝官吏残忍杀害,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她用鲜血唤醒麻木的民众,照亮中国近代化的路程,让中国妇女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她就是鉴湖女侠秋瑾,是侠女也是才女,是反帝反封建的斗士,是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是中国第一位女革命烈士。
这位能文能武,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女青年有着怎样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呢?
快乐的童年
1875年11月8日,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在江南水乡绍兴降生。她是原福建巡抚秋寿南的女儿,原名秋闺瑾,乳名玉姑,是父母掌上明珠。
她不愿意遵守封建礼教裹脚,父亲不强迫,母亲也妥协。
她想读书,父亲给她和哥哥请有名的家教。
她天资聪颖,读经诵诗,写诗填词,仰慕英雄豪杰。很小就为秦良玉、沈方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立志当个伸张女权、除暴安良、卫国救世的巾帼英雄。
她想练武,15岁时,母亲送她去跟舅舅、表兄习武击剑,父亲专门为她修筑练武场地。
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的活动中,秋瑾练就的本领,还真派上了用场。
优越的家庭条件,放松的家庭教育,养成她豪爽,不拘小节,自由、有主见,想到就去做的性格。
父亲经常出游,学先进思想感染她,以忧国忧民的情怀熏陶她。
为她以后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男女平等,心中装有国家和黎民百姓,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时候,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不拘束,放任自由,有主见。长大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决择
清光绪二十年(1894),秋瑾20岁,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的,是当地一个富商,开有当铺、钱庄、茶号。与秋瑾的父亲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廷钧提亲。王廷钧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是标准的高富帅,眉清目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秋瑾的父母很满意。
秋瑾对王廷钧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廷钧,秋瑾提出:“我为什么要嫁他?”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所幸的是,他们结了婚,夫妻恩爱,幸福美满。丈夫包容她的大脚,欣赏她的才华。
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十分密切,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后来三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带儿子王沅德随丈夫赴京。
不久,八国联军入京,蹂躏践踏,满目疮痍,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无数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古老的华夏大地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时局动荡,全家不得不回到家乡荷叶。秋瑾目睹生民涂炭,时局艰危,忧心如焚,遂写下《杞人忧》,抒发她悲愤的心情: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
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儿女一同前往。
在北京,秋瑾出行不像别的女子坐在轿中把帘子放下来,她是着男装,手执一本书,坐在车辕上,一副名士风范。如此招摇过市,惊世骇俗。
秋瑾这一举动,被大才女吴芝瑛佩服又欣赏,俩人相识,相知,结为姊妹。
这一年,秋瑾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惨剧,山河破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统治者仍花天酒地,她下定决心救国救民。但当时人们都不理解她,连自己的丈夫都觉得她离经畔道,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中秋夜写下《满江红》这首词,寄托她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有人说:理想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照亮跋涉者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为理想而战,秋瑾深思熟虑后决定让生命活出惊人的自我!
革命生涯
1904年,秋瑾在吴芝瑛等友人帮助下,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寻求救国真理。
秋瑾到日本,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女人,改名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
她认识了徐锡麟,结识了《警世钟》作者陈天华,还有很多优秀留学生。他们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交流新思想。身在异乡,巧遇知音,大家共同憧憬着祖国的未来。
她意识到东方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作弱者,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革命,更大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
秋瑾是提倡女子独立,女子平等的第一人。她当时为了中国女子的权利,可谓是“殚精竭虑”,竭尽所能宣传,人人平等。
她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并手执匕首,拍下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她有一帮把酒言欢,志同道合的留学生朋友,知道秋瑾喜欢一把剑,徐锡麟,陈天华等人凑钱买下宝剑。
当他们在小酒馆里把剑送给秋瑾,她当场和歌而舞,脱下貂裘换酒,以酒助兴,并写下那首慷慨激昂的《对酒》诗: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她不逊须眉的豪侠性格和甘愿为革命杀身成仁的伟大精神跃然纸上,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革命者,这就是诗人。
秋瑾等人的革命活动遭到日本当局的限制,广大学生集体抗议,陈天华更以投海殉身明志,呼唤苍生醒悟。
秋瑾愤然回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秋瑾顺便回乡探望母亲,看望久别的丈夫和儿女。
丈夫王廷钧这次全力支持秋瑾,支付她所有出国费用,及革命活动的一些经费。秋瑾怕连累亲人,提出和丈夫离婚,再无牵挂,但王廷钧始终没有同意。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1906年,秋瑾奉孙中山委派回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秋瑾男装照 1904年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心思缜密的秋瑾,隐藏了同盟会的身份,摇身一变为军校大通学堂的校长,这所军校是受命于清朝官吏直接统辖,而这名官吏就是她的干爹。可见她不仅有激情,胆识,更有理性。
至此,绍兴城内,经常能看见一个脸色青白,大眼,细鼻,薄嘴唇,潇洒的“男青年”,骑马驰骋。
这是一个女性革命者的智慧,用高超的演技扮演着多重角色,为了革命,为了中国千千万万妇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久,秋瑾与徐锡麟分头联系各地会党,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
英勇就义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处剜心极刑,英勇就义。其弟徐伟忍受不了酷刑,供出秋瑾。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她遣散众人,毅然决然同自愿留下的学生一起守护大通学堂,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经过激烈的交战,因寡不敌众,秋瑾被捕。
她受尽各种酷刑,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就义诗。
秋瑾被害后,尸体无人敢领,若领尸体者视为同党。好友吴芝瑛,徐自华冒险义葬秋瑾于西湖湖畔。
丈夫王廷钧悲痛欲绝,不久追随秋瑾而去,让家人把自己和妻子合葬,年仅30岁。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的一生短暂而传奇,历史的天空多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星。
秋瑾忧国忧民,为了祖国富强,放弃个人幸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唤醒民众,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愿今天的我们像秋瑾一样,不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改变世界,要帮助、影响更多的人。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
王渤,甘肃会宁人,自由撰稿人,传递正能量,书写亮丽人生。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