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泰州 | 海陵之仓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古海陵仓遗址碑正背两面
上书重谏吴王
西汉·枚乘
转粟西乡,陆行不绝;
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
这是“海陵”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枚乘的这篇文章被收在《汉书·枚乘传》里面。
从“海陵之仓”四个字来判断,我更倾向当时的海陵已经设县。
吴王,说的是西汉吴王刘濞。
第一句是赞美吴王修建海陵仓后,陆地运送的粮食,源源不断。
第二句是赞美他挖通盐运河后,运粮盐的船只络绎不绝。
注意,这里第一次用的是“粟”,为后来衍化成“红粟”作了铺垫。
这条河从扬州茱萸湾经过宜陵东行至海陵,绕南城再往东过姜堰、曲塘、海安,最终抵达如皋蟠溪。
全长100多公里。
现在看来,刘濞开凿古运盐河对于海陵的贡献,不亚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对于扬州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从西汉高祖十二年至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95-前154年,刘濞一共挖了近半个世纪。
也就是从他21岁开始,一直挖到去世的那一年。
人这一辈子认真干成一件事,也真不容易。
在刘濞穷其一生挖通盐运河之后,巨额的利润随着船只滚滚而来。
一个更狂野的想法顺势产生了——弄个皇帝当当。
文学家枚乘知道后,连忙前后两次上书,劝阻吴王悬崖勒马。
说您既然“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已然全国首富,还作什么乱呢,不如好好过日子。
枚乘因这篇谏书而名满天下,后被汉景帝升为弘农都尉,名利双收。
历史证明:刘濞理财胜过桑弘羊,打仗不如周亚夫。
前后不到三个月,屯积财富20年,兵马号称30万的刘濞,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被战败了。
刘濞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但他留下的盐运河和海陵仓,却给历代文人描绘美丽海陵,提供了两个很好的文学意象。
丽见海陵
西晋·左思
窥东山之府,则瑰宝溢目;
丽见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
注:丽见(丽+见),拼音:lì
诗句出自《三都赋》之一《吴都赋》里的节选,
作者左思,字太冲,山东淄博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出生儒学世家。
左思容貌丑陋貌,但文辞壮丽。
为当时文坛“二十四友”之一,精通《汉书》。
代表作《三都赋》与《咏史》。
关于《三都赋》,还有一则轶事。
当时有个文学家叫陆机,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各种嘲讽,但在看了他的作品后,自愧不如,遂放弃正在写的《三都赋》。
一时间,人人争相传抄,把洛阳的纸张的价格都推上去了。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赋这种文体的追捧程度。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
我们海陵的美名,正是在洛阳纸贵的情况下,传遍了京师。
海陵的美誉度,第一次在文人的笔下得到了丰满。
一个鱼米之乡,就这样定格在世人的心中,流传后世。
唐代诗人骆宾王就曾沿用了左思的说法,“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三国归晋前,海陵属于吴国。
这里的“窥东山之府”,说的是苏州。
因为原文前面有一句,“造姑苏之高台,临四远而特建,带朝夕之浚池,佩长洲之茂苑。”
苏州的稀世珍宝,数不胜数。
丽见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
则是与苏州对比来说,海陵是天下粮仓,红粟多得也是数也数不清。
丽见,是窥探的意思。
句中海陵仓,为西汉吴王刘濞所建。
左思极力赞美苏州与海陵的富庶,不过是为了炫耀晋国大一统的盛世帝国。
尽管,晋国早已烟消云散,但海陵的红粟美名,却历久弥香。
-作者-
严勇,80后,资深媒体人,唐诗宋词古诗词(tsgsc8)专栏作家。痴迷宋词,专攻南宋词的整理与研究。这些年来,遍寻宋人足迹,写就“千里守约读宋词”系列文章,与诸君分享,一道抵达那些令人神往的现场。 文章首发唐诗宋词古诗词(tsgsc8),如需转载,公众号留言!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