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随笔】樊树林《“天价片酬”真该“跌落神坛”了》
文/樊树林
【作者简介】樊树林,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演员“天价片酬”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前段时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四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对演员片酬进行了限制,要求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5%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演员片酬过高,83.2%的受访者认为演员“天价片酬”现象不合理。84.4%的受访者支持本次四协会联合发布的限制片酬条例。(据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去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发布了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提到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提到演员片酬差距甚大,一线演员片酬近亿,而一般新人三个月打包仅15万。通报中要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等。
“天价”片酬由来已久,之前一家制片方曾给媒体提供一份演员片酬,如周迅出演《红高粱》的打包价为3000万元,范冰冰出演《武则天》的打包价3000万元,而孙俪87万元/集,黄渤70-90万元/集等,算下来一部电视剧也是几千万的身价。而最近出演的几部大电影都接近1亿片酬,与之对比的是一部《人民的名义》中40位老戏骨的总片酬是4800万,一部《战狼2》的演员总片酬也不到5000万,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国内主要明星片酬占到一部剧总体投资50%以上的相当常见,甚至还有比例高达70%,如此高的明星薪酬,挤压了制作方大部分资金空间,给影视剧制作的其他环节带来了巨大风险和压力。同时,由于高片酬的“破窗效应”,有点名气的一线演员会就会相互攀比、坐地起价,让制作方“无所适从”。另外,由于明星们的天价片酬,也大大推动了影视剧制作的成本,让一些投资商不敢轻易对影视剧进行投钱等。
明星高片酬是拜市场化所赐,这也是公众普遍的认知。在市场大潮粉丝经济的裹挟下,由于供给方演员的稀缺性和买方电视台唯明星论、唯收视率等因素的叠加,一线明星成了“宠儿”,身价自然“黄袍加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明星不是一天“炼”成的,其在表演过程中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如果薪酬远远高于其他的社会从业者,也会给社会公正带来负面刺激。人家在电视屏幕上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挣得普通劳动者一家一辈子的薪水,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岂能一直“心若止水”呢?无论是三年前一家网站对“广电总局该不该颁布明星限薪令”进行调查,结果85%的公众希望尽快出台,还是如今84.4%的受访者支持本次四协会联合发布的限制片酬条例,都代表了民众的声音。
遏制“天价片酬”无论对影视剧制作行业,还是促进社会公平都是利好的,但“天价片酬”毕竟是市场行为,广电总局如果横加干涉也有违背行政伦理之嫌。这次广电总局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制定“明星限薪令”,明确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无疑是一种最佳路径。而从根源上来说,要让“天价片酬”真正最大限度减少,还是要购剧的电视台先摒弃唯明星论、唯收视论等。毕竟一部能经得起考验的影视剧,还是需要“内容为王”,而不是凭借几张光鲜亮丽的脸蛋、几个小鲜肉来支撑吧,标本兼治也许才能让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迎来崭新的春天。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