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必须死:正所谓无私者无畏!

二十五年云和月,人生半百又半百

世界苟且欲繁华,远方不止远方远

岁月不曾饶过谁,我亦未曾饶岁月

读书万卷行万里,只待年华催人归

年年岁岁花不语,我欲饮尽天涯路

诗词歌赋来一首,难得清樽与人醉

莫问我等是何人,亚里士多劳多得

慕容飘雪余襄子,掠影星辰不诸葛

说不尽的故事

看不尽的历史

饮不尽的好酒

思不尽的归人

全文字数:  3900

阅读时间:10分钟

坐稳了没?要开车了哦

晁错是被杀死的,在死之前没有受到任何司法审判,而且他是一个朝廷命官。处死他的奏折是由皇帝汉景帝亲自批准的,最主要的是汉景帝也不是很想让他死。

晁错没有蹲过监狱,也没有被严刑拷打。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使者来到晁错家,告诉他皇上有事找他,便将他扶上马车。马车并没有开往皇宫,而是到了另一个地方。

马车停了,晁错下了车,正在疑惑我们是要去哪?皇上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使者宣读诏书,将晁错杀死了。

请求杀死晁错的奏折是大部分其他朝廷官员联名上奏的。汉景帝看了奏折后,即使千不舍万不得,也没办法。

站在我们现在的民主角度看,晁错并不能算冤死,并不是后来那种奸臣迫害忠良的事,而且,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这点我相信汉景帝也是明确知晓的。

晁错提出了《削藩令》,就是要砍掉诸侯王的左膀右臂,打压诸侯国的势力。削,就是削减,藩,就是各路藩王,也就是各种王爷。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废分封立郡县,实行的是“郡县制”,将全国划成36个县,县令由中央委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世袭。也就是说,没有诸侯王了。

结果秦朝二世而亡,汉朝接替秦朝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为什么大秦会这么快轰然倒塌,第一是由于其暴政,这点当然不用说。第二,就是没有诸侯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云集而响应,如果秦朝有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如果都是嬴政的子孙,那么大秦就不会那么快倒下,甚至还会起死回生。

汉高祖刘邦于是又从垃圾堆里捡起了“分封”,并将其改良了一下,要封王,可以,必须得是姓刘的,我们刘家人才能当王。因此,汉朝建立之初的七个异姓王,纷纷被刘邦以各种借口拿掉了。刘邦斩白马起誓: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逐之。

汉朝,实行的并不是“分封制”,也不是“郡县制”,而是两者的结合“郡国制”。刘邦一死,吕后专权,大量分封吕氏为王,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后来在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的努力下,又重新恢复了刘氏当家作主的天下。

可问题是,皇上没了,现在是刘少帝在位,是吕后立的,他虽然姓刘但实际上不是刘,怎么办?从血缘关系中挑一个最近的人来继承。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一致推举了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

这让其他诸侯王心里不爽了:为什么不是我?论辈分当今皇上“刘恒”还得叫我一声二叔。

不满归不满,好在诸侯王还没有起兵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种子是种下了。汉朝初期的诸侯王在其领地上是有绝对势力的,可以自行设立官吏,征收税收,以及铸钱的权力。所以,当时的诸侯国势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吴越两地,百姓富饶,而且又大量产铜,钱多,百姓税收就收的少了,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在“感动中国的官员”排行榜上是能进TOP10的。

晁错是跟当时的“贾谊”齐名的,大思想家,有学识,学历也高,最重要的是一心为国的。在汉文帝时期,文帝也欣赏晁错,就让晁错担任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的老师。两人感情非常好。

诸侯国对于中央的隐性威胁是存在的,也是中央要设法去除的,削藩,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看,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也是聪明的。于是,晁错提出了《削藩令》。晁错给出的解释是:削,他会反,不削,他也会反,削了,他立马反,祸害小,不削,他以后反,做好准备以后,祸害就大了。

当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诸侯国有反心,但是,不能说晁错就是错的。除了汉朝,有“封建影子”的有晋朝,结果八王之乱,导致“永嘉之患”,还有明朝,燕王朱棣起兵反他侄子,朱棣当上皇帝后,就大力削藩。

黄仁宇教授在一本书中提到:根据当时的观念(指皇权时代),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

诸侯国势力大了,难免会尾大不掉,今天你刘邦当皇帝,我爱您,我崇拜您,我保证不会有二心,刘邦儿子当皇帝,我也爱屋及乌,不反,您的子孙刘XX,你是谁啊你?

另外,我不反,不代表我儿子不反,我儿子不反,不代表我子子孙孙不反,我子子孙孙不反,不代表其他诸侯不反。

看来,这样子下去,中央必定会与地方形成割据,乃至决裂。因此在中央还有能力的时候,削藩,也是为了儿孙以后的幸福。

中央跟地方的矛盾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中央强了地方弱了,遇上外族入侵就没有很好的抵抗力,比如之后的“宋朝”,反之,地方强了中央弱了,就会形成藩镇割据,对于中央就是一个天大的威胁,比如之后的“唐朝”。

晁错这人,人缘不太好,当时反对他的人中,也不见得人人都是坏人,基本上都是为国为民的心怀天下的大夫。

晁错,可以说是个书呆子,而且非常固执,一条道走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那种人。不能说他是一个完全无用的人,相反,他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这种能力,不见得是处理事情的能力。

他只知道这事“要不要干”,而不知道这事“什么时候干”以及“怎么干”。干,要一点一点干,要循环渐进地干,而不是说干就干!

因此,《削藩令》一出,果然,吴王刘濞反了,伙同其他几个诸侯王一起反了,这就是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

汉文帝时期,刘濞的儿子跑去跟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下棋,结果发生了争执,刘濞的儿子死了。按说朝廷应该好好厚葬刘濞的儿子,结果文帝直接将尸体送回了吴国,意思:诺,你儿子死了。

敢情您儿子是儿子,我儿子就不是儿子啦!刘濞当然非常生气,后来“称病不出”,文帝想想也觉得自己有错,就默许他“称病不朝”,逢年过节的,刘家人欢聚一堂,都跑来长安开Party唱卡拉OK,刘濞可以不用来。这在其他诸侯王眼中,难道是你正派皇上怕了刘濞不成?

《削藩令》一下来,刘濞带头造反,汉景帝慌了,毕竟反的也太快了。于是找来晁错商量对策,问题是晁错也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爱卿就没考虑过此令一出,会逼反诸侯吗?

臣考虑了,只不过事情发生太快,臣还在考虑中。

这可如何是好,爱卿,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相信汉景帝当时心中一定是在骂:特么的祸是你闯的,屁股你也不擦一下。

臣有一策,可破叛军。

哦?说来听听。

皇上可御驾亲征,相信天子所到之处,叛军必定会吓得尿裤子。

我亲征?那你呢?我出去了皇宫怎么办?

皇上放心,朝中之事交给我就好,我一定办妥。

可以说晁错是出了一个下下策,要出去扫平叛军那也是你率军出征,哪有皇上出去打仗你在家安享清福的?自古以来都是把危险留给自己,安全留给皇上的。你倒好,反过来了。

当然,晁错不是不忠心,而是太笨,太蠢。结果,他又说,将袁盎杀了。

这袁盎是谁?他以前是吴国的官吏,当然是朝廷委派的,现在是一介草民,不是官员。晁错给出的解释是:吴王造反,你之前身在吴国,竟然不知道?知道也不打报告?必定是收受了吴王的贿赂。

当时就有人反对:吴王造反不是处心积虑的,袁盎当然可能不知道。再说,吴王难道不是被你的《削藩令》逼反的吗?

袁盎听到消息后,马上跑来见景帝:只要杀了晁错,反叛就解决了。给出的理由是:吴王刘濞造反,打的旗帜是,诸晁错,清君侧。说明皇上身边有小人,这个小人就是晁错。我起兵就是为了清君侧,清除皇上身边的小人。

结果很多人上书表示同意袁盎的看法,无奈,景帝想想也是,既然你们起兵是为了杀晁错,现在我替你们杀了,你们该退兵了吧。

于是就发生了一开始的那一幕场景。

袁盎充当使臣跑去觐见吴王:晁错已死,你们可以退兵了。结果吴王不退,于此,“清君侧”的谎言被识破了,说白了,刘濞就是自己想当皇帝。吴王软禁了袁盎,后来也是袁盎逃出来了,回报了景帝。

吴王刘濞的“七王之乱”后来是被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平定的。这里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袁盎这人。

既然晁错是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的,那么你说杀晁错,你是不是小人?不,袁盎也不是小人,相反,他也是一个君子。

曾经某一天,袁盎对皇上说,周勃只能说是功臣,不能说是社稷臣。意思就说,大家别把周勃看的多么伟大,平定吕氏他是有功劳,但没那么大。周勃听到消息后气得破口大骂:老子是跟着高祖一起打天下的人,你个黄毛小子有什么资格说我?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以及猜测,有人说周勃要谋反,有谋反的迹象。在皇权时代,对于这种事情都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之前的韩信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周勃锒铛入狱,袁盎这时候跳出来为周勃辩解,他不可能谋反,当当当一二三理由说出来。后来周勃出狱了,只不过降职了,没有掉脑袋。

有一天晁错的父亲劝诫晁错:皇上刚登基没多久,你就削藩削藩,离间他们的感情,你这何苦呢?晁错说:为了刘家能够坐稳江山。

父亲不惊叹了一口气:刘家是安稳安宁了,我们晁家可就完蛋咯。说完,服毒自尽了。

所以说晁错是知道后果的,或者说没有将这种结果放在心上。

汉朝一开始奉行的是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因此对于晁错的这种《削藩令》,力求大刀阔斧,一揽子解决,是不提倡的,因此才有那么多官员联名上奏。

当然,关于处死晁错,也是有人反对的,毕竟晁错也是为了国家好,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连家人,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无所谓,完全是无私嘛!但正所谓“无私者无畏”。说的正是如此。

人还是要有点敬畏之心的,有所畏惧,谋划才周全,行事才周到,计虑才周密。晁错之错,在于没有认清自己,自己并不是一个政客,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

他不会妥协,而治理国家,颁发政令,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妥协,这点,他做不到。

人,还是不要认死理比较好,晁错就是前车之鉴。

然而当今社会,这样的“晁错”难道还不够多吗?就包括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在生活中,经常在犯“晁错”这样的错误。

要学会及时调头,但是调头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思想有惯性,每个人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否则,我们就会说他朝三暮四,墙头草,而这种“道德的制约”,又会让其更加坚持下去。

人,还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至少,在行事前,不要抱定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就算自己正确,那也并不代表就可以为所欲为。

END

原创精彩不断,欢迎点评推荐~

掠动浮心隐

影乱木潇潇

星散如幻冥

辰复半山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