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兴隆街道楼子村(楼子村 、东楼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兴隆街办驻地西北约三公里处,东和郭杜街道蒿家湾、官坊接壤,南和西甘河村毗邻,西和童家村、细柳街道辖内三角村相连,北和细柳街道的徐家寨相伴。东楼村为一村委会,南北两村合称楼子村委会。楼子三村现有1800多人,而新中国成立初南村不足600人,东村不足280人,北村不足250人。
楼子村村民均为汉族,除赵、韩、薛三大姓外,还有杜、张、吴、魏、郭、贾、杨等姓。
清代,因楼子三村均建有城墙,城门修有城门楼,远远望去,甚是雄伟壮观,楼子村名由此而来。当时三村均有城墙,成方块形,为土打墙,墙高二丈有余,上宽一丈多。三村均建有东、南城门楼,城门楼上建有房屋,常年有人看护,吃住均在楼上,下有城门洞,来往行人车辆均从门洞经过。城门一关,外人无法进村。相传农民起义时,回民见汉人就杀,因村看护城门人提前
关死了城门,才使当时的百姓免受其害。因东楼村以赵姓为主,故也叫赵堡子。南村以韩姓为多,也叫韩堡子。北村则以薛姓为主,也叫薛堡子。三村原为三角之势,相互独立。1985年西户路修
好后,东楼村整体东移约1.5千米至西户路边,而南、北两村扩建后连成一片。
改革开放前,村民主要种小麦、玉米,另种棉花、红薯等,广种薄收,常年为吃穿发愁,村内无任何大的机械。改革开放后,村民从事建筑、工业、运输、商业、种植、养殖等,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村民房屋由过去的土瓦房全部新建为楼房,过去想也不敢想的摩托、汽车、小轿车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楼子村在明清时即有私塾一所,新中国成立初扩大为两所。南村大、人多,独立一所,东、北两村合为一所。新中国成立后合为初小,一至四年级,学生不足百人。学校移到当时叫大庙的关帝庙内。当时的大庙建有牌楼、门楼、前殿、中殿、上殿,上殿最为高大雄伟,五级石板沿阶而上,殿内雕梁画栋、柱子、椽檩均油漆成红色,墙上均为神仙或历史典故画,庙内有千年松柏、奇花异草,蔚为壮观,特别是中院内有一古董阳木常年枝叶繁茂,内空,可容七八人在内,而外边看不见。庙有大铁钟,重约千斤,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庙内存有一石碑,记载最后修缮,距今约150年。可惜在1969年春被拆毁。
楼子小学1958年建成完工,有教师七八个,学生近百人,招收周围三角村、徐家寨、茅坡等村学生后,学生数达百人以上。1969年由大庙迁至三村中央。“文化大革命”时还设有初中,后只保留小学,附设幼儿班,学生最多时达300多人。
1943年前后,楼子三村均出现一名大学生,其中南村韩敬民在学生时代即加入中共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唐山铁道学院书记、成都铁道学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共中央委员,2000年前后逝世。楼子北村薛炳钟先生新中国成立前后大学毕业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及编剧,其中所编《绣荷包》《枪毙杨水平》等剧出名,退休后在家从事书法研究,为北京书协会员,作品流传于港台等地,1998年逝世。
新中国成立后出名的有楼子北村郭永幸(1940—2007),西北工业大学毕业,一直从事航空研究,大学毕业后在阎良试飞院工作,曾任技术处处长,630所所长等职务,为国家级研究员,所研究传感器获国家科技二等奖,退休后和清华大学合作在深圳生产专利产品传感器远销法国、西欧等发达国家。2007年病逝,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