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效良方】
一,【方药】生地20g,黄芪30g,藕节、白芨、山楂、茜草各10g,大枣10枚,花生衣6g。
【来源】《江西中医药》1988年第1期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按】本方可止血摄血。中医辨证为血热、脾虚、阴虚、阳虚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调治。
二,【方药】黄芪30--60g,白芨、黄精各15g,甘草15--30g,丹皮20g,阿胶(烊化)、赤芍、连翘各10g,白 茅根、丹参、仙鹤草各30g。
【来源】《陕西中医》1988年第3期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1,血热者加黄芩10g,紫草30g 2,气虚者加党参15g,大枣10枚 3,阴虚者加地骨皮30g 4,血瘀明显者加三七粉6g(分两次冲服)
【按】其病的发生,或因实热之邪迫血妄行,或因脾气虚损统摄无权,或因阴虚内热损伤脉络。离经之血溢于肌肤则成瘀血,瘀血阻塞脉道致血不循经,又加重出血,故施治着眼于热、气、血三点,以清热凉血,益气摄血,活血化瘀为要,全方可收气血同治之效。
三,【方药】生黄芪、海螵蛸各50g,党参、白茅根各30g,生地、丹皮各25g,白芍、侧柏叶、茜草各20g,蒲黄炭、血余炭、藕炭、槐花各15g。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0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如热盛,,槐花宜生用;出血甚,茜草、槐花改为炭,侧柏叶炭改为生侧柏叶。
【按】实者多由热毒内伏营血或者阳明胃热所致,以致化火动血,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成紫癜。虚者因脾不统血,或阴虚火动,内绕营血所致。但是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单纯的实证或者虚证并不多见。在治疗过程中,出血过多或者出血日久,阴损及阳,往往导致气虚,故治当遵照“虚则补之”和“形不足温之以气”的治疗原则,重用补气之品。全方合用,能使脾气健旺,血热得清,血瘀得化,故奏效甚捷。
四,【方药】黄芪、墨旱莲、石斛、骨碎补各15g,,太子参、当归、白芍,枸杞子、血余炭各9g,阿胶(烊化)6g,枣5枚,炮姜炭1.5g,制附子3g,肉桂粉0.9g(吞服)。
【来源】《新医药杂志》,1978,6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
【按】本方治疗紫癜见肌、或齿、或鼻衂血,气怯面黄,唇甲苍白,头昏头晕,心悸不宁,口干而不欲饮等气阴两虚之证者。如果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残火不敛,徒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则难以奏效。方从喻嘉言、黄坤载血证方演化而来,,治以反佐变通之法,于大队滋阴养血,补气摄血药中,反佐姜桂附收敛残火,引火归元,很有独到之处。
五,【方药】鸡血藤、丹皮、茜草、当归,焦栀子各15g,旱莲草、仙鹤草各20g,白茅根25g,大枣10枚,三七粉5g(冲服)。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按】本方治疗紫癜,见皮肤瘀斑,毛发枯黄无泽,面色无华或黯黑,白睛布紫色血丝,两下眼脸青黯,舌质紫有瘀点,脉涩或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