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三代中科院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实验室、在葡萄园孜孜不倦地为研发国产葡萄品种工作着。如今,已经培育出“京”字系列鲜食葡萄品种16个,“北”字系列酿酒品种7个,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示范基地。而一个新酿酒品种的诞生至少要历经25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这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是“布满病原菌的果粒也照常品尝”的敬业精神。
当我们品尝葡萄酒,惊叹于不同品种的葡萄带来不同的风味以及拥有不同的特性时,是否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与众不同的葡萄品种?当我们讨论赤霞珠、霞多丽等国际品种时,是否有思考过:属于我们中国的品种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除了自然的选择和进化,我们是如何培育出市场需要的品种的?
在香山脚下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进行着艰辛而漫长的葡萄育种工作,为中国培育出自己的葡萄品种。
三代科研工作者、67年,
26个新品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很多行业百废待兴,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也是如此。老一辈科学家在通过严谨广泛的调查后,确立了我国酿酒葡萄的品种选育目标:培育适合我国立地条件下、冬季不需要埋土防寒的葡萄品种。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开展葡萄育种工作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4年成立了葡萄研究组,启动葡萄资源收集与育种的工作,并设立了“抗寒酿造葡萄新品种培育”的课题,主要目的是获得能抗-25℃低温、在华北一带不需埋土防寒,且含糖量高、适于酿酒的新品种。“通过对杂交实生苗特性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亲本特性在杂种后代中的遗传规律,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植物研究所的范培格老师提到了这一课题的另外一个目的。野生种山葡萄是起源于我国的葡萄属中最抗寒的,当时山葡萄也已经应用于酿酒,但是由于其含糖量较低,因此需要加糖酿造,而且山葡萄没有美洲起源野生种的草莓香味。于是,我国第一代葡萄育种人将山葡萄作为亲本,与欧亚种葡萄品种杂交。日以继夜的辛劳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59年从杂种实生苗中选出了20个优良单株,并撰写了《葡萄新品种培育》一书。后来,在中科院成果展中,葡萄课题组的张凤琴老师还向毛主席做了汇报。葡萄的育种不仅仅只是酿酒葡萄的培育,还包括鲜食葡萄、制汁葡萄。1960年,我国鲜食葡萄市场以玫瑰香、龙眼等中晚熟品种为主,植物研究所便开始了以早熟无核和大粒鲜食葡萄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图片由植物研究所提供:
早期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育种工作
几十年来,在选育葡萄新品种的过程中,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如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目标除了抗寒旱免埋土外,还根据西北地区晚霜严重的情况,培育晚萌芽酿酒葡萄品种;鲜食葡萄新品种选育增加了香气、挂果性能强等目标来提高葡萄品质和满足观光采摘园延长采摘期的要求。“中国品种、中国特色、中国风味是我们植物研究所育种工作始终坚持的”,范培格老师提到。67年来,历经三代人的努力,植物研究所已经选育出了符合育种目标的抗寒旱酿酒葡萄品种7个:北红、北玫、北玺、北馨、新北醇、北醇、北全,早熟鲜食葡萄品种10个:京香玉、京艳、京蜜、京翠、京焰晶、京秀、京亚、京玉、京优、京早晶,在我国推广面积150多万亩。
一个新酿酒品种的诞生:25年
那么,这些新品种是如何被选育出来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一个生长过程?葡萄是雌雄同体的植物,即在自然环境中,母本(两性花)可以自花结实,要得到目标性状的植株,便需要对葡萄植株的授粉过程进行干预。科研人员会根据育种目标,在了解亲本资源特性、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的前提下,选择性的选取父、母本。然后在母本开花前两天,把母本的雄蕊去掉,并将去雄的花序套袋保护起来,防治其他非目标花粉授粉。再采集目标父本的花粉,在母本雌蕊柱头分泌粘液时进行授粉。“这一过程要仔细、认真。之后对坐果的果穗套袋保护。秋季采收果实,取种子进行播种,可获得杂种苗”,范培格老师说道。同时,她还提到,育种工作最考验技术与经验的是对结果的杂种单株进行筛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观测每个单株的生长发育、品质及抗逆等性状,根据各性状表现进行综合考评,筛选表现优异的为优系。而观测工作从萌芽开始贯彻整个生长季,比较密集的观测是对品质的评价。果实成熟期除了对糖、酸及其他性状进行测定外,还要对整个果实进行咀嚼、品尝,评价肉质、酸甜感、香味、皮薄厚、皮脆或韧、涩味等。品尝葡萄,听起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当它成为一项工作,就会失去原本的快乐。范培格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品尝葡萄的:所有品鉴的果实都是不洗的,有的株系果实病害严重,从腐烂的果穗中找出1-2粒还幸存的但布满病原菌的果粒也照常品尝。又脏又坏的葡萄还不能清洗就得吃,仅吃葡萄这一项,就感受到了育种工作的艰辛。每年的7月底到10月初,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也是植物所科研人员的集中品鉴期,口腔上火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常态,而酸涩的果实还会让牙齿、口腔失去感觉。如果一切指标都符合条件,是否意味着一个新品种就此诞生了呢?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当对正常结果的杂种后代株系经过3-4年正常年份的观测后,会筛选出各年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确定为优系或复选优系,之后进入不同立地条件的区域进行优系的区域比较试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再经历一次次的考评,整体表现不错的才会被选为品系,扩大试验范围,进行品种审定申请。范培格老师向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杂交后第二年种子播种长出杂种苗,之后定植到田间,经过2-3年后才开始结果,第4-5年后才能正常结果,再经历3-4年的考评,正常情况下,杂交后第9年才能确定为优系,优系要经历4-5年的区试才能确定为品系,也就是一般杂交15年左右才能申请品种审定成为新品种。而酿酒葡萄的新品种还要进行加工,对葡萄酒进行考评,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整个过程都很顺利,正常情况下一般至少为25年,有时甚至长达50年。好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始逐步应用到杂种筛选中,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之前3-4年的筛选工作,今后杂交育种效率将大大提高。
“北”“京”系列,
促进我国葡萄产业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葡萄酒很少,葡萄酒厂也极少,长江以南地区没有大面积的葡萄栽培。植物研究所选育的北醇葡萄解决了当时国内葡萄酒原料严重缺乏的困境,当时全国红葡萄酒的原料几乎都是北醇葡萄,新培育的鲜食品种也开始在长江以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因此植物研究所获得了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后国外欧亚种酿造品种大量引入,抗寒旱品种栽植面积逐渐减少。“酿酒葡萄大部分栽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需要埋土防寒,因埋土防寒带来的架型与管理模式无法进行机械化管理,种植成本大幅提高,对种植地生态条件也带来威胁”,范培格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图片由植物研究所提供:埋土
植物研究所加强了对抗寒旱株系的品质筛选,育成7个“北”字系列高抗寒旱、抗病,酿酒品质优、风味独特的品种,在我国酿酒葡萄主产区栽培,无需要埋土防寒可安全越冬,农药使用量较其他主栽品种减少2/3,克服了传统栽培品种埋土防寒生产成本高与产品安全性低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制约。
其中北红、北玫是目前我国唯二通过国家审定的酿酒葡萄品种。“北”字系列品种,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超过1.5万亩。应用最广泛的是北红、北玫、北醇。北红、北玫主要种植区域在宁夏、河北,比如宁夏西夏王、宁夏金元、房山沃德、天津中石油团泊新业、宁夏金沙湾等酒庄。而北醇则是在新疆较多,比如新疆蒲昌有种植。
图片由植物研究所提供:
酿酒葡萄栽培区域
同时,育成了“京”字系列鲜食葡萄品种16个,“京”字号系列早熟品种使我国葡萄上市时间提前 20 天以上。
其中,京亚品质优、适应性广,2012年栽培面积超过120万亩,占全国葡萄总面积的14.2%,是我国三大主栽品种之一,也是唯一的我国自主育成的主栽品种。
图片由植物研究所提供:
2018年“京”系列鲜食葡萄在全国栽培分布
京香玉、京蜜、京莹具有愉悦的玫瑰香味,采收期可延长30-50天,延迟采收玫瑰香味更加浓郁,可实现树上“贮藏”;京艳果实无需光照仍能着鲜艳红色,是国际上首个报道的非光依赖型着色品种;京焰晶果实无核、色泽艳丽、抗病力强和抗裂果,是适宜我国半干旱地区无核葡萄生产极少数的品种之一。
科研工作的艰辛,并不止在于时间的冗长,日常工作的辛劳也难以一言以蔽之。在实验室里,即使是一个娇小的女生也要独自一人去打开液氮,尽管操作简单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除了需要力气还需要十分谨慎,如果人体碰到-200℃液氮就会冻伤。同时,还需要长期在田间地头采样、观察、护理,不论春夏秋冬,起早贪黑也是常事。
但正是一代代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我国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想知道更多关于葡萄酒的信息?《葡萄酒》杂志电子刊全新上线,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赶紧打开最新一期《葡萄酒》杂志吧!
文、编 | Kathy
©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葡萄酒》杂志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