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高僧仲殊傍晚回寺途中写首妙词《诉衷情·宝月山作》,充满禅意,专家:真是妙到毫巅了

千年文坛,出现了很多名垂后世的诗僧,比起普通文人的作品,这些诗僧笔下的文字总是会多几分禅意和出尘之气,就像“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诗僧作品都飘逸出尘,在历史上也不乏一些爱写情诗情词的高僧,就像北宋有一位叫作惠洪的高僧便是颇受争议。他的性格放浪不羁,经常写一些艳丽绮美的作品,在他的代表作《上元宿百丈》中曾有“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之语。因为这首诗他还获赠了一个“浪子和尚”的称号。这样的僧人放眼千年文坛都是屈指可数,但是在北宋文坛却不止惠洪这一位,还有一位写起情诗情词来不输惠洪的高僧,他就是仲殊。

(附:

上元宿百丈

朝代:宋代|作者:释德洪
上元独宿寒岩寺,卧看篝灯映薄纱。
夜久雪猿啼岳顶,梦回清月在梅花。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
却忆少年行乐处,软红香雾喷京华。)

说起仲殊禅师,这可是一位“有故事”的和尚。仲殊原名张挥,出家前的他完全可以当得起“放浪形骸”的评价。出家前的仲殊经常和朋友一起混迹于烟花柳巷之地,但是他却是一个已经成婚的男子。这对于他的妻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倘若是一般女子可能会黯然神伤但只能忍受他的风流多情。但他的妻子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她并没有任由仲殊自顾自风流快活,而是为他奉上了一碗砒霜熬制的粥,直接就想要了他的命。

好在仲殊当时喝的并不多,通过吞服大量蜂蜜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这也留下了后遗症,那就是他需要时常吞服蜂蜜,而且不能食肉。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仲殊一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般对自己,而且自己也吃不了肉了,最后他索性便出家做了和尚。从此,世间少了一位浪荡子,寺庙多了一个诗僧。不过比起一般高僧的出尘禅诗,仲殊的作品大多多了几分红尘烟火气,就像“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虽然是以情诗情词出名,不过毕竟是出家人,仲殊写起充满禅意的作品其实也是信手拈来。就像某次傍晚回寺庙的途中,见月光洒落,于是仲殊便即兴写了首妙词,字里行间满是禅意。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禅意之作。

《诉衷情·宝月山作》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这首词上阕描写的是途中的景色。首句中“清波门”三字是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方,正是西湖东南的清波门,而这里的“清波”又不仅仅指的是地点,同时它描写的也是清风在水面荡起的阵阵涟漪。而这清风不仅吹掠过了湖面,也吹拂过了诗人,还掀动了他的衣带,在徐徐清风中杨花飞舞,似乎在为诗人送行。行至西湖边上,见绿树成荫,水雾弥漫,林间黄莺啼鸣,好一派暮春之景,让人心旷神怡。

如果说上阕途中的景象是热闹的,喧嚣的。那么下阕起首便是从热闹喧嚣转入了对于山中寺庙幽静的描写。庙宇坐落于山林深处,“闲”之一字正是写出了其所处的清幽环境。帘帐低垂,诗人归来已是晚上。最后三句也堪称全诗最具禅意的描写,因为归来已晚,所以寺庙中晚钟声已起,期间香雾弥漫萦绕,月光缓缓洒下,清辉落于庙门之上。这三句可谓浑然天成,月光、晚钟、香雾相互交融,令人陶然。而最后4字“月到门时”更是神来之笔,可谓惊艳。

不得不说,仲殊虽然是以情词出名,但是写起禅意词来也是别有韵味。这首词也一直被历代名家所推崇,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便评价这首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可以说评价已是极高。而现代诗词领域的专家周笃文在《红袖添香婉约词》中更是直接高度赞誉这首词“一片化机,真是妙到毫巅了”。

对于仲殊这首禅意十足的词作,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