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盛世,不忘瓷珍 ——“瓷海拾珍”在360图书馆安家感言

感谢时代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存储思想的各种媒介,感谢时代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展现思想的各种媒体,感谢时代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各种宝物的机会,感谢时代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获得宝物的条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广博程度恰如“五湖四海”,瓷器只是其中的一海、一湖。但即使如此,“瓷海”之深、“瓷湖”之广,于社会整体而言,只能算是观其大概、知其大端;而于个人而言,仅能算是窥其一角、探其一隅。还有无数珍珠深掩于瓷海之中,或藏于角落,或埋于沙中,将这些珍珠找到并公诸于世、赏之于众,是后来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此将博客名为“瓷海拾珍”。

中国陶瓷发展史与中国历史发展相随相伴,又十分相似:虽然朝代屡次更迭,高峰不断涌起,但蕴含其间的价值观、制度等却一脉相承。就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文明;国家可能有巨大变革,但文明却一直绵延不绝——中国陶瓷生产就有一种内在的文明。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优质瓷器,是中国瓷器的血脉,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陶瓷器从其产生到发展壮大,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经历了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涅槃,经历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灵魂的重生。文人赋予她思想,工匠赋予她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

清末人许之衡在其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说:“瓷者工之美术,诗者辞之美术”,把陶瓷与诗歌相类比,归入艺术创作之列,是对瓷器的最好鉴赏,也点到了古陶瓷收藏的本质。瓷,是一种物质,一种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经久耐用、在自然界永远不会腐烂的物质;瓷,是一种工艺,一种融水火于一体、化泥土为神奇的工艺;瓷,是一种媒介,一种跨越国门,让世界最先尊重中国的媒介;瓷,是一种记忆,一种沉淀了汗水、沟通了人与自然相生相长的记忆。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道,“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他希望自己不再是一个只会吃喝,只知道很愚蠢地、半机械地生孩子的动物。他已经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了被称为文化的第二自然。”这用在中国古陶瓷制作上非常恰当。美轮美奂的古陶瓷的制作技师,其初始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亦农亦工,农忙时他们荷锄在大地上创作,农闲时他们又到窑场去创作;“他已经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了被称为文化的第二自然”。在这些人手里,纵然只是些泥土,经过其汗水的浇灌,从土里就能生长出来绿油油的庄稼;纵然只是些泥土,经过水的荡涤、火的涅槃,又能化土为玉。

中国瓷器是很幽雅、很端庄、很华美、很含蓄,她的美动人心魄,又难以言表。英国散文家兰姆(C·Lamb,1775-1834)写过一篇谈中国瓷器的散文,文中说道:“我对中国古瓷器几乎有一种执着的妇女之爱,每当我去探访名门巨宅,我首先要问的是收藏的中国瓷器,其次才轮到其他工艺美术和图画。” 凝视瓷器,其实就是凝视生命;抚摸瓷器,其实就是在跨越百千年与古人手语;聆听瓷器,其实就是在聆听由远古而来的轻盈而又厚重、虚幻而又真实的脚步。

瓷器收藏鉴赏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当我们抛开瓷器因为稀有、珍贵的外在价值,通过心灵去体验那些隐含在具体瓷器中的历史、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时,才可能深刻地体会到器物的制造不仅仅是包涵技术的成分,而且蕴涵着时代栖息在器物上的气息和工匠赋予器物的灵动,是一种综合审美观的再现。工艺可以传承,情怀不能传承。一个器物就是一个工艺与情怀的完美结合工程,就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协调过程,有情怀、有理想的器物才是就是艺术品。

陶瓷鉴赏一般经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鉴定时代,第二层次进行器物审美,第三层次追寻创作思想,第四层次探究文化驱动。要关注“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相结合,所谓“静态”,是一些直观的、外在的特征鉴定;所谓“动态”,是对器物的历史、存在的赏析。

某古董行题了一副条幅:“真假辨赏乐其中,聚散有缘法自然。”比较准确地写了“鉴藏客”的乐趣。当下还有一句流行语:“重要的是过程”,也能揭示鉴藏的要旨所在。在这些年瓷海拾珍的道路上,笔者一方面收获了一些藏品,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收获了鉴定的基础知识和体会。不揣浅陋,罗列于下,仅供大家一哂!

关于瓷器鉴定的“一至八”:一个原则、两个体系、三个要素、四种痕迹、五大高地、六大价值、七种状态、八字方针。

一个原则: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要坚持实践—认识—实践的方法论。一是要尊重,尊重前人的劳动,尊重古物的灵性,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文化的厚重。二是要谨慎,不搞绝对主义,因为我们对古代瓷器的认识还很肤浅。不搞形而上学,要有辩证观、整体观,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钻牛角尖”,执于一念是谓偏执,据于一隅是谓“井底之蛙”。不搞“一言堂”,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受才能博收。三是要坚韧,埋头苦干和持之以恒是收藏者首要具备的品质;不务虚名与孜孜以求是收藏者必须具有的情怀。

两个体系:“眼学鉴定”和“科学鉴定”体系。“眼学”是古代瓷器鉴定的主要方法,也称为标型学、器物学、器物形态学、类型学。眼学是一门经验学,简单地解释就是当被鉴定物出现时,鉴定者马上在头脑调出库存资料比对;如没对应的资料马上进行下一轮类比,随后做出判断。“眼学”的基础是归纳法,归纳法的基础是选取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类。其科学性主要决定于样本的代表性,样本越大,科学性越强。“科学鉴定”是当代新兴的方法,主要依靠仪器对器物进行鉴定,也被噱称为“仪器控”。其主要鉴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方法,即通过化学分析达到鉴定目的,另一种是物理方法,即通过“热释光”等测定器物生产年代。时至今日,“科学鉴定”的各种方法都存在局限性,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眼学鉴定。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瓷器,特别是优秀器物,都含有浓重的主观情志,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更难以量化,所以,眼下还要以传统的眼学鉴定为主要方法。

三个要素,实物、文献、窑口。对于古代瓷器的鉴定,核心要素只有三个:实物、文献、窑口。实物是核心,没有实物谈何鉴定?文献记载是重要手段,是“旁证”,通过文献记载,我们能够更贴近器物产生的时代;窑口是“物证”,是实物之外的实物,可以与实物相互印证。

四种痕迹:文化痕迹、岁月痕迹、工艺痕迹、使用痕迹。这四种痕迹是瓷器鉴定必须寻找的痕迹。文化痕迹透露其出身门第,岁月痕迹是其特有的“年轮”,工艺痕迹表明其出生时代,使用痕迹记录其闯荡江湖所经风雨。

五大高地:唐、宋、元、明、清。浩瀚的中国陶瓷文化至唐代渐至成熟,由唐至清,不同朝代都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标志性产品,就像文学上讲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唐三彩”“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都以其不同的绰约风姿而彪炳史册。

六大价值:商业、文物、历史、艺术、美学、文化。这六个概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涵盖一件古瓷器的主要价值。商业价值关注器物稀有性、精美性和受追捧程度,是一般经营者、收藏者对一件器物的最初判断。文物价值关注器物的独创性、代表性、典型性,主要为研究者所重视。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密切相关,更为侧重其蕴含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关注器物的精美程度,一般地讲,一件瓷器从一件实用器升华为艺术品具有鲤鱼跃龙门的意义。美学价值关注器物带给人的审美思考,这种思考以感性为表,以理性为里。文化价值关注器物所蕴含的文化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里去。

七种状态:生熟、亮暗、干湿、软硬、轻重、润涩、脆闷。老行家一看到这十四个字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就是他们鉴定的日常路数,也是“眼学”鉴定的基本功。“生熟”指瓷器受氧化的程度,氧化越重越显“熟”;氧化越轻越显“生”。“亮暗”指瓷器表面发出的光气。太亮了不对,太亮即所谓的有“贼光”“火气”;太暗了也不对,太暗很可能是被酸“咬”过。“干湿”主要指胎质,时间越久的器物胎质越干老,反之就显湿。“软硬”指胎质和釉质的硬度感,一般的规律是老货硬度感低,新货硬度感高。“轻重”指器物的重量,一般地讲,老货(除个别品种)偏轻,新货偏重;同时一些特殊时期、特殊品种偏重。“润涩”主要指釉面,一般地讲老货釉面滋润,新货釉面涩滞。“脆闷”指瓷器的声音,一般地讲;高温烧制的器物发声清脆,高温烧制的器物发声暗哑;老货发声沉闷,新货发声清脆。当然,这些状态都是相对的,熟练掌握需要反复学习、实践,正所谓“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而“眼学”的奇妙迷人之处可能正在这里。

八字方针。韵、型、工、胎、釉、彩、纹、款是全面为器物断代的“八字方针”,即要从气韵、造型、工艺、胎体、釉面、色彩、纹饰、款识等八个方面对一件器物进行全面鉴定。  “气韵”是一件器物整体面貌,像人的气质,又像树的年轮,是鉴定的核心指标,鉴定中常说的“老气”“望气”都与气韵密切相关。“造型”泛指人依据一定的设计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是点、线、面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的呈现状态全在设计者,人是灵魂。“造型”的整体和细节都有时代差别,这种差别就是鉴定要寻找的“鉴定点”。“工艺”是指瓷器生产的方法与过程,它是流动的智慧,金木水火土靠智慧升华为瓷器艺术品。“工艺”也具有时代性,时代越早,工艺越简陋;时代越晚,工艺越先进。“胎体”是瓷胎的总称,围绕它还有“胎料”“胎泥”“胎骨”“胎质”等概念。鉴定时胎质很重要,胎质类似于食材,不同的产地出产不同的食材,时间不同食材的鲜旧程度也不同;同样,不同的胎质来自不同的窑口,鲜旧程度不同的胎质来自不同的时间。“胎体”是鉴定的核心指标。“釉面”也称“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像人的衣服,中国瓷器之所以让世界折服,很大功劳应该归于曼妙无比的釉。“釉面”是鉴定的核心指标,一件瓷器新老与否,最直观的就是釉面。一般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一下子就能判断一件衣服的新旧,有鉴定经验的人也应该很快、很准地判断釉面的新老。“色彩”指釉色和彩绘展现出来的各种颜色,色料像化妆品,融合釉水产生各种单色釉,融合调料就绘出美妙图画。“色彩”的时代性非常强,著名瓷器鉴赏家徐鸿曾反复强调:“彩老瓷器一定老”,很有道理。“纹饰”一般指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可在瓷胎上完成,也可在瓷釉上完成。纹饰题材丰富,技法巧妙,“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体现出技师们对美的追求。不同时代的纹饰有继承也有发展,准确掌握其传承和发展状况,对于鉴定大有裨益。“款识”很少是“制造商”的名称,大多都有浓重的“定制单位”的意味。款识时代特征最为明显,对于鉴定帮助很大,特别是成为一类瓷器文化现象明清瓷器的“官窑款”,成为这类器物的必鉴点。(2020.7.22.)

(0)

相关推荐

  • 北宋官窑 天青色花口碗 老化痕迹显微观察

    北宋官窑也称旧官,南宋为新官.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 ...

  • 明清瓷器鉴定的一些心得分享

    明清瓷器鉴定的一些经验心得 (笔者按:本文是笔者有幸参加央视寻宝专家李彦君老师在北京举办的<文物鉴定研究生课程班>培训时,由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崔凯老师所讲<明清瓷器鉴赏>课时 ...

  • 绝世珍瓷:宋代官窑的唯美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

  • 大英博物馆藏宋代五大名窑珍瓷, 难得一见!

    在大英博物馆Room33,陈列着世界上收集最全.最精美.展览最丰富的中国瓷器,总共有1700多件展品,时间跨度从公元3世纪到20世纪,一些展品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件,它包括中国五大名窑中的全部:汝窑. ...

  • 两例珍瓷:元吉州窑纪年瓷器

    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 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 1A. 元丁未款釉下彩绘水波纹罐肩部文字 1B. 元丁未款釉下彩绘水波纹罐腹部文字 该罐底径12. ...

  • 绝世珍瓷: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发现记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美女音频 ◆◆◆ ◆◆◆ 明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简称青花五彩高足碗),收藏于中国西藏的萨迦寺.它出自景德镇官窑,高11.5厘米,口径17厘米. 在碗口口沿内侧书有一周16字的青 ...

  • 掌握这几点,官窑民窑,古代现代各类珍瓷,一眼即辨

    掌握这几点,官窑民窑,古代现代各类珍瓷,一眼即辨

  • 故宫博物院藏御窑珍瓷

    斗彩怪石花蝶纹罐,明成化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窑炉之一,景德镇窑系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 景德镇窑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间.建国 ...

  • 博雅拍卖2021春拍 | 盛世尤物,清代人物瓷画的巅峰——康熙五彩美人带子盘

    明末清初,战争使国家人口锐减.到了康熙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百业待兴,人口增值的需求渐渐受到重视.安宁闲适的庭院,优雅的美人,可爱天真的孩童,此类题材极受欢迎. 01|拍品特征| Auction Fea ...

  • 浅谈如何鉴定官窑民窑,古代现代各类珍瓷

    | 轻重感 |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 ...

  • 瓢城老潘收藏珍瓷之三:永乐青花“一把莲”纹直口大盘

    在青花瓷器中首推明代永宣青花为上,这是藏界不争的事实.而青花一把莲大盘又是永乐青花瓷器中比较典型的品种. X 明永乐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这件永乐青花一把莲纹大盘,直径42厘米,正面盘底双圈内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