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朝》之五:普天之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建立大周
实施新政1 ~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联合各部落的力量,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但是,这样的胜利,好像周武王竟然没多大喜悦。都城迁到了镐京,他竟然夜不能寐。这个时候,他弟弟看出来了,他弟弟是周公姬旦。
周武王说,六十年来,商是怎么的景象?众叛亲离,小人聚于朝,所以我们得以消灭他。这是天不佑商。那么,周凭什么得到保佑?他讨教箕子。这是商纣王的庶叔。箕子曾做过商的大臣,曾猛烈批评过商的政治。箕子是君子,不说商的坏话。只告诉周武王要敬天爱民。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姜子牙呢?也许也请教了,但史料无载。我推测人才也是专才,姜子牙是军事家,但未必是好政治家,也可以认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治天下是不是要用新班底?周建立后,是不是姜子牙太功高,不能让他功高盖主?总之,姜子牙没出现。
还是周公帮了忙。周公策划下,武王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他们逐渐建立起周的统治,一共有四个措施。
1安抚故民
先放掉商关的百姓。救的是商的官员,不是国君。所以周武王周公不去亲自释放。派毕公与召公去。这种关心与体贴到人心中。散鹿台之财,散钜桥之粟。这是纣王取之于民的,现在替他还之于民。商的百姓高兴。当然还有些不服气的。
2稳定己方
结束战争状态,做起来也难。《史记》上说,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军队解散,恢复生产,这是战略转移,由战时状态转为和平建设时代,这是伟大的。周武王自己做了两年王,就去世了,但却做这么多,太了不起。
3建立根本
兴建两京,控制关内关外。一是镐京,一是洛水与伊水间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成王时建成。一是宗周,一是成周。这块地区就成了周的畿内。这是根本地区。
4分封诸侯
普天之下遍及率土之滨。保证天子的绝对权威前提下,把周天子的兄弟及功臣们分到各地,建立诸侯。这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
分封天下
赐土赐民2 ~周武王姬发~
分封的是有功之臣,哪些人对推翻商有功劳?四种人。
一是姬姓子弟。牧野之战中,周武王亲自出征,在牧野时右边的是周公和毕公,这是他两个弟弟。跟着姜子牙有精兵,都是周的核心力量。他们立了大功。
以姜子牙为代表的各路功臣,是第二种力量。在牧野之战时,姜子牙策划战争,是前敌总司令。
第三种人是各部落,他们听说周王伐纣,纷纷来孟津会合。有的是报仇,有的是拥戴周,也有来分胜利果实的。他们壮大了周的声势。
第四种人是商朝人,像箕子及那些被商纣王抓的,他们也有功。
这些人都功高盖世,都在等待。周武王怎能不忧心?这时,就只有分封。让各人都有一块土地,在这儿耕地人民都归你管,这就是赐土赐民。给你爵位,公侯伯子男,根据密切程度,功劳大小,等级分明。他们就可以到自己地盘上去感受国君的痛快。
姜子牙是东海人,就分封到胶东半岛,他成了齐的太公。
兄弟中姬旦功劳最大,分到鲁。现在山东叫齐鲁大地,就与此有关。
姜子牙是太公,姬旦是鲁公。
商汤的后代都封,他们不能做公了,只能是侯,或者是伯、子。部落首脑们不用封地盘,在自己地盘上给爵位,一般给子爵或者男爵。像楚国就是子爵。
巨桥发粟
巨桥,大桥也,古桥名,位于今广宗县张葛集村。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称“巨桥”,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一座多孔梁式大型木桥。《水经注》载:巨桥东畔建有巨桥邸阁,史称巨桥仓,为中国第一仓。商纣王时期,巨桥为朝歌、殷都、邯郸、沙丘间御道中心城邑,建有离宫别馆。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
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3 ~周武王姬发~
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周武王在助手帮忙下,创建的有西周特色的国家体制,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一,通过分封建立了周天子与中国大地各区域的广泛联系。两种人,亲属和功臣,由血缘建立的联系,像周公在山东,召公在河北,唐公在山西,这些是血缘关系联系的。另一张网是功臣,都让姬姓女儿嫁给他们,通过婚姻关系建立了另一张网。婚姻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政治联姻。通过两张网,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周天子能影响到的辽阔区域。远远超过商与夏。这逐渐建立起一种理念,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是由分封体现出来的。
二,建立了一套由上到下的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每个诸侯国,建立从上到下的公侯伯子男的序列等级。这种等级不要小看。近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阶级社会刚刚产生时的国家,如果没有这种等级,社会就会混乱。这需要许多条件,后世未必能仿效。还得有一个原则,是周天子的权威不可动摇。凡是分封诸侯的地方,都是中央政权无法达到的。周天子如果势力达到,绝不分封。畿内,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方。一旦有诸侯动荡,就得有力量来平定它。
主少国疑
周公辅政4 ~周公姬旦~
说到动荡,就在眼前。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后,忧心不已。甚至可以断定,也许周武王领兵伐纣时就有病了。感觉在世不长,就得安排后事。就着急并夜不能寐。时代发展与上升时,总有人能挺身而出,就是周公。周成王姬诵继位,这时年小。主幼国疑,这是历史上常出现的情况。
整个社会会猜测,国家该怎么走?西周时,周公辅政,就有问题。兄弟多了,就容易争斗。利益的瓜分,造成了动荡。周文王儿子多,至少正妃就有十个儿子。最体现出才干的是两个。最服众的是老二。周武王姬发。老四是周公姬旦。这两个表现得最有才能。周文王时,他们就是主要助手。老大伯邑考死得早,姬发顺利接班。周公辅政时,问题出在老三身上,老三叫鲜。分封时,在朝歌附近,后来叫管叔。兄弟间形成了猜测。更严峻的是,管叔认为把他认在这里,动机本身不好。周还有两个兄弟封在附近。蔡叔与霍叔,都是弟弟。三人关系好,一琢磨,老四有间题。老三甚至要挟纣王的儿子叛乱。他们本可以去镐京论理。但是他们做的却没有道理。至少不能起兵,所以朝中定为叛乱,于是派兵镇压。召公不是嫡亲兄弟中的,可能与周武王及姬旦关系好,于是在召公支持与姜子牙支持下,出征。很快平息了叛乱。过程中,还有些不满的部族,也跟着叛乱,周公只好不断征战。三年,周公平息了叛乱。重新回到镐京,周进入平衡发展时期。(关于三监之乱的详细情况,我们后面还会做相应介绍)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中华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