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26)|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青釉虎子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15.7 长20.9 宽11.8 口径4.8厘米
文物年代:三国吴
出土信息:1955年江苏南京市赵氏岗东吴墓出土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越窑烧制,通体浑圆,斜颈圆口,腹上有弓背奔虎状提梁,虎首昂起,张口露舌,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全身饰淡青釉。虎子腹部用利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的十三字铭文。“赤乌”是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中带有准确纪年款识最早的一件瓷器。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青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造型优美、制作成本低的青瓷器,逐步取代了昂贵的漆器和厚重的青铜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青瓷虎子便是其中常见器型。
据考古证实,虎子在战国时期已出现,其质地或漆或铜,而青瓷虎子则始见于东汉。早期青瓷虎子造型简单,器身如横卧圆筒体,前有凸起上翘的圆形口,背上贴塑条形提梁,没有虎形装饰,直至东汉末期青瓷虎子才呈卧虎状:口部多装饰为虎首,背部有扁平式或伏虎状提梁,四足蹲伏,腹腰收束,两侧刻划羽翼。西晋时又出现一种球腹平底、没有虎形装饰的虎子,但数量较少。东晋以后,虎子的造型设计服务于功能,盛行圆形虎子,少见虎形虎子,反映出六朝时期虎子的形制变化。
关于虎子的用途,多数人认为其为溺器,即俗谓之便壶。汉经学家郑众在《周礼·天宫·王府》注中认为:“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宋书·百官志上》亦云:“(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沂南出土的一件汉画像石上也刻画了虎子和行清(类似今天的木制马桶)置于厕所外水缸侧旁的图像。从文献和画像上来看,认为虎子属于溺器并无不当,但近些年来的考古研究结果,却对这一说法产生了异议。例如,朱然博物馆收藏的漆虎子,与案、盘、壶、樽、匕、勺、羽觞等食器在墓室的同一位置出土;而南京梅家山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也是和食器混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这让人很难想象古人会将溺器与食器混置一起。再如,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的青瓷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13字铭文,如果虎子为溺器,工匠又为何将自己的姓名铭刻于受污纳秽之物的上面?镇江东晋早期墓中还出土了一件尾部斜置管状注入器的青铜虎子,有专家认为“注入器只能是为了将液体装入而置,这就否定了虎子用作亵器的可能”。种种迹象表明,六朝时期的虎子并非专事纳秽的溺器,可能因形制和摆放位置的不同而用途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