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等一等老年人

不让老人被扫码、刷脸、手机支付搞得“寸步难行”,国家出手了!国务院办公厅今天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

先划重点。《方案》提出四个相结合原则,概括地说,既要给老年人学习、运用智能技术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提供各种针对性帮扶和便利,也明确了兜底式规定: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满足运用智能技术有困难的老年人的需求。

“太及时了,太有针对性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应充分照顾到各类群体的需求。”“贴心、细心和人性化的举措,彰显国家对老年人的善意、温暖和爱护。”网友纷纷留言为政策点赞。

相信这两天,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两则新闻: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被亲属抬到银行、抱起进行人脸识别;另一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工作人员让老人“二选一”:联系亲戚,或手机支付。网传视频中,两位老人迟缓挪动的身影、困窘茫然的眼神,令人揪心。

我们可以批评一些公共服务单位的办事人员,缺少起码的同理心和服务意识,办事僵化,缺乏变通能力。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才能不落下老年人?如何填平他们与时代之间的“数字鸿沟”?

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有51%,这也意味着,尚有一半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手段。疫情期间,一些老人因为不会注册、使用健康码,遭遇出行困难,引发舆论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方案》分门别类地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交通出行,必须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日常就医,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日常消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办事服务,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

上述两起新闻曝光后,当地都表示将积极整改,“上门办理”。应该看到,完全指望公共服务单位和人员加强自我要求,或者仅靠舆论来推动个案的解决,并不能完全解决“老人被新技术难倒”的困境。《方案》明确提出,“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对各级公共服务部门是一种敦促。

在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等一等老年人的同时,当然还要两条腿走路,尽量帮助更多老人学会上网、扫码、刷脸,会用智能手机,才能让老龄化社会与数字时代同行,让更多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可以安享便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