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77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生地黄一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三十枚(掰)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字面意思是说病家出现结代脉以及心脏悸动不安的时候,可以选择炙甘草汤来治疗。

结脉、代脉在后面的178条有详细的解释,就是脉跳没有力气,同时跳动不规律,这说明病家是虚证,并且气血不能接续了,再加上“心动悸”,这就是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因此心脏功能受影响,治疗上采用炙甘草汤,也就是用生地、脉动、阿胶、麻仁来生津养血,更重要的是用桂枝、甘草、党参、生姜、大枣促进胃气升发,来运化生地等药物,只用生津养血的药物的话,人体也是消化吸收不了的。

炙甘草汤很重要,一方面确定了津血虚的具体治疗药物,更重要的是采用桂枝、甘草、党参、生姜、大枣来养胃促进运化,重视胃气,重视运化,这种思路很重要,不能一味的补益,更要注意身体的消化吸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虽然生地黄的剂量远远大于甘草,但是本方还是称为炙甘草汤,而不是生地黄汤。

炙甘草汤的临床常用剂量:生地48克 麦冬9克 阿胶6克(烊化) 火麻仁9克 桂枝9克 炙甘草12克 党参6克 生姜2片 大枣10枚(掰),原方煎煮的时候使用七升酒以及八升水,现在一般熬药时加上150ml左右的黄酒,然后用十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再加入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原文最后说“一名复脉汤”,就是说炙甘草汤又叫做复脉汤,胡老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说复脉是脉搏不跳动了,这应该是通脉四逆汤的主治范围。

最后我们再补充一点,对于结脉、代脉,如果同时脉搏没有力气,这说明是虚证,如果结代脉的同时脉是滞涩有力的,这说明是瘀血等实证疾病。

(0)

相关推荐

  •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二两(去皮)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