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应浓山而得名的应山县,因易与英山县混淆,撤县后改为广水市
南朝刘宋时期,析随县西境于“应浓山戍”置永阳县,隶司州随郡。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永阳县置应州及平靖郡。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永阳县为应山县,因县中有应浓山(今印台山)而得名。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废应州及平靖郡。
印台山,位于今广水市应山街道市区中心,其形如印。四周地势陡峭,山顶平坦,建有魁星楼。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应州,领应山、礼山二县。武德八年(625年)废应州,省礼山县入应山县,隶安州。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废吉阳县,吉阳山以北并入应山县,至此应山县境域基本固定。
明世宗嘉靖年间,应山全县设2乡9村。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全县设东、西、南、北4乡,辖50个村。清穆宗同治年间,全县改划为52会。
辛亥革命后,民国十七年(1928年),应山全县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改为6个区,辖100个联保。二十五年(1936年)又改为4区53乡镇。三十五年(1946年)又设为29乡镇316保。三十七年(1948年)又改划为东西南北4区,辖19乡镇。
土地革命时期,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起,应山境内先后建有阪孝北县、应山县、应北县、应南县、安应县、应随县、罗礼应县、礼应县、信应县(信南县)、礼南县、随南县、信应随县等革命政权。1949年3月30日,应山解放,5月,恢复应山县建置。
1988年12月,撤销应山县,设广水市,以京广铁路上鄂北重镇广水改名。
应山县改名广水市,有二个原因:
1、1936年,从安徽省划来英山县,二县异字同音,容易混淆。
2、晚晴以后,京广铁路通过应山,并在广水镇设站,这就使广水的知名度大于应山。以至于许多人分不清广水和应山这两个地名以及他们的关系。
1988年,恰逢应山撤县设县级市,当地政府为了解决上述二个问题,就申请把应山县改名为广水市。自此广水市区就分成了应山街道和广水街道(市政府还在应山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