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古长城
文图 原创
此文发表于2020年12月2日《秦皇岛日报》
寻迹古长城
这个周末,事先并无计划,只为了寻找我心目中的古长城,于是信马由缰,向燕山深处进发。
沿秦青公路行至老君顶,右转就是通往董家口的环长城旅游公路支线了。新修的公路在如黛青山的护卫下蜿蜒盘桓,黝黑的路面、金黄的标线,媲美传说中的“草原天路”。过板厂峪景区而不入,转上一条较窄的乡路继续北行,山的气息就越来越扑面而来了。越往山里走,植被越丰茂,空气越清新,一个个转弯处,或山野平阔,或翠峰突起,总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拐过又一个弯,绿树掩映着一个叫平顶峪的山村。小村环山临河,长城在山间时隐时现,宛若腾飞的巨龙,古老的城墙和城垛远远可见,虽然有的已是残垣断壁,但其雄伟刚毅之气势,还是瞬间摄住了我的心魄。择景不如撞景,那山、那水、那长城、那村落不就是我梦中的向往吗?
关于平顶峪,我看过驴友游记,很山野、很纯净、很诱人,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也去体验一把,这次误打误撞也算实现了心愿。在路遇村民的指点下,我们选择自村西北上山的路径。山路弯弯,穿行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杂生的橡子、栎树、油松与种植的栗子、山楂、梨树错落分布着,青青的草、绿绿的叶、红红的山楂、黄黄的梨子,无论色彩还是形状都搭配得丰满而和谐。
站在半山腰回望,看一个个院落方正洁净,一座座农舍整齐有序,无论石墙灰瓦的老屋,还是白墙红顶的新房,都安静地环抱在青山绿水之间,才知道平顶峪原来如此静美,难怪会被驴友们慧眼识珠。
山不算高,也不很陡,虽然窄窄的山道上布满风化碎石,偶尔还有大大的蜘蛛网,但我们还是很快爬上了最近的那座敌楼。“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所遵循的一大原则,即凡是关城隘口都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河流转折之处,或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物力,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平顶峪就处于这样一个地势,所以附近的敌楼、城垛非常密集,我大致数了数,视野之内的就有十几座之多。
继续向上,在一个缓坡处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四周都是起伏的山峦,绵亘的长城依山脊修筑,有的地方干脆完全利用危崖绝壁,让人不得不叹服设计者的巧夺天工。举起手机一通拍照,忽然镜头里出现了羊群,满目黄绿中,那成群的洁白格外醒目,引得我拉近来连拍了好几张。随着有节奏的吆喝声,山路那头走来了放羊大叔。攀谈中知道,老人家养了五十多只羊,几乎每天都会赶羊群上山,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在山上露宿。老人家说这样放养的羊就像“溜达鸡”一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能卖上个好价钱。
山路崎岖,越往上越艰难,又经过一段手脚并用的攀爬,终于登上更高处的一个敌楼。这是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敌楼,高约七八米,呈四方形,上下两层,东西面各有一个拱门和两个小窗。我看过资料,东部长城全部采用毛石和青砖砌成,敌楼也是条石基础、青砖铺地,边墙和垛口顶部统一使用尖角青砖,就连等距离设置的排水石槽都是统一规格。
长城砌墙所用状如石灰的粘合剂十分坚固,历经千年侵蚀而不腐,整齐洁白的勾缝仿佛新的一般。更令人称奇的是拱形门洞,既不用钢筋,又没有任何支护,眼看着青砖要掉下来的样子,却能多年来巍然屹立。长城作为一大奇迹,凝结了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体现出我们祖先精湛的勘探、建造技能及石雕砖刻等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Great Wall”。
踩着敌楼内砖砌的楼梯爬上顶层,登高望远,视野豁然开朗。目之所及,到处峰峦叠嶂,云蒸霞蔚,古老的城墙和敌楼掩映在无边葱翠中,历史的厚重和勃勃生机完美融合。触摸厚厚墙体,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古老故事、沧桑历史;眺望长城内外,每一座山峦都回响着炮火隆隆、战马嘶鸣。临风而立,望群山茫茫,听风声飒飒,仿佛融入于悠悠岁月、漫漫山河,心中陡升许多“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登上长城天下雄,燕山如海碧葱葱。千年胜貌留佳话,万里英姿见太空。”我骄傲,我生活在山、海、长城兼具的秦皇岛;我自豪,长城脚下是我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