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道”是宇宙根本法,无人可以能撼动

主播 | 笑非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道德经》是我们生命的书!是研究形而上的规律之书。今天,我们走进第五十六章,本章是老子对修道者的描述,主要讲了修道者的修养方法及效果。老子认为,修道者不应是说三道四的说教者;而应该是通过自我修养,减少自我张扬,达到玄同的境界,从而超脱一切利害关系,进入大自在、大平衡的状态。本章主要讲了三个宇宙生命规律!

01

规律一:

规律一:大道是自然;时好时坏也是自然——好要经历,坏也要体验,这就是阴阳互动,没有偏执。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说,知道“道”的人处无为、行不言,而不懂得“道”的人却执有为、好相争。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多嘴多舌、四处乱说;老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人,其实并无智慧。
无事就是吉,自然就是好!一个人只有生病时,才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那些整日里争得天昏地暗的人,是无事生非,搞不好甚至会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自然,就是平安无事,悟道也是自然。
道就是阴阳互动,阳是积极态度;阴是消极状态——在人身上,就体现为幸运和倒霉。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幸运和倒霉互相交替的。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罢,人的一生都是福祸相依,无论好坏都要承受,只是时间有时会错开而已。

悟道者明白这个规律,做任何事都会努力,但心中对得失好坏已看得明白。好时,不会得意忘形;坏时,也不会万念俱灰。其实好坏都是道,只管顺应规律去走,这就是自然。

悟道者,不言;而争论者,则尚未觉悟。一个人自然生活、自然做事、自然而行,心中没有疑惑和困扰,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顺势而为——做到这些,就是知行合一,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真正去做了,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而不明道的人,才喜欢去争论对错,喜欢拿理来说事,这就是“言者不知”。

2

规律二:

规律二:人和人之间都有能量连接——净化自己意识,去掉妄念干扰,就是进入玄同状态。

原文:“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这里的“兑”是指眼、耳、鼻、舌等器官;“玄”表示天的深远颜色;“同”表示外圆内方、同流不合污。
老子说,通过内修来打磨掉身上所有的锋锐、贪婪、争斗和杂乱等产生的挂碍;打磨掉让人晃眼的自身光芒,保持一颗“知者不博”的谦卑心,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凶趋吉,更是让我们修最高境界的“道法自然”。按照道去做事的人,是很容易摆脱并解除那些纷纷扰扰的心结和卡点的。
人和人之间,表面看是独立的个体,但在能量的维度上,人和人之间是有连接的。当一个生命进入你的感知范围时,你自然就知道:这个生命是什么样的存在。天下万物形象各异,但本质上都来自同一个根本。一个人若调整到玄同状态时,你不需要用头脑去分析推理,却自然就能明了答案——这种状态,就是玄同。
玄同,也意味着与人沟通的艺术;意味着宽容、忍让和妥协——当一个人总是真心真意,总是让人感到很舒服,这就是玄同。“玄同”的思想是《道德经》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通过对立面的统一而达到的和谐。
03

规律三:

规律三:宇宙运动就是该生就生,该消则消,自然维持平衡与和谐,从不为外界所动。

原文:“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说,道的表现就是玄同。人是天下之贵,能与道、天、地并列“四大”——而人之贵,在贵于大道,而不是贵于亲疏远近、荣辱得失或贵贱祸福。
老子连用了六个“不可得”,这是留给后人修炼的金玉良言!核心意思就是说:不要为外界所动——也就是,修行要有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稳定的自我,然后才有大道的彰显,才有发展,才有一切的美好!
普通人喜欢争,是因为有分别心,觉得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价值高。而天道无偏颇,该生就生,该消则消,自然维持平衡与和谐。悟道者,就是顺应天道行事的人。而人道上则不同,人人都对污秽、丑恶、低贱避之不及。所以,人注定有悲欢离合。有人说:“我就是要享受悲欢离合,这才痛快!笑也痛快,哭也痛快,我自己喜欢就好了。”但天道有自然的运行规律,人怎么想,确实是人自己的事;只是不顺道而行产生的负面制约,也要人自己来承受,仅此而已。
修养道德之人,不会被外在有形层面上的任何东西所影响,因为他是完全服从于“道”的。“有”的物质世界所能毁坏的只能是他的物质身体,却不能摧毁或歪曲他与“道”的契约精神。道是属于上层建筑“无”的范畴,放眼整个宇宙,“道”这个宇宙根本法,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的!

原文:

这就是《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全文中所说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 | 星火编辑组

道德经学用

和谐身心,和谐家庭
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我的责任
(0)

相关推荐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56

    第三卷修内篇 A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 《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想掌握“道”的规律,关键在于领悟

    在<道德经>的开头,老子破天荒地提出"道"这个概念后,并把"道"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提起"道",我们不禁会在头脑中想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道德经这本书,有大智慧,这是基本达成共识的,但是,这智慧到底有多大,到底有所少可以领悟,看个人,本章,就非常的具有指导意义. 先贴下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

  • 《道德经》五十六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玄同思想是<道德经 ...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谐之玄,玄同之妙:和光同尘,挫锐解纷!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

  • 《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循环往复永恒不变,人们依此建立行为准则

    (一),经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 ...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 ...

  • 你也能看懂《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缺乏智慧. 堵住欲望的通道,关闭凡俗的大门.消磨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同和万物的光辉,与万物同在尘埃.这是玄妙的协同. 因此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疏远: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知常乃道,不知常,满清灭国

    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着重讲了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草木枯荣,万物兴衰,终会回归根本. 而我们作为旁观,观察这些规律,就能让我们明智. 可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思考,不致虚守静,而直接想当然的做事 最终 ...

  • 深度解析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大家好,这里是三宝易学堂,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首先我们来先看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