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府巡抚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又有多大的权力?
有看过电影《九品芝麻官》或京剧《苏三起解》等作品的朋友,应该都对一个名词或官职非常有印象,那就是八府巡抚(又称八府巡按)。根据作品当中的描述,这些个威风凛凛的八府巡抚们,上可以与皇帝近臣们较量,下可以为百姓们主持公道,正可谓是一朝权在手,事事皆可为!那么问题在于,这些电影或京剧作品中的所谓八府巡抚一职,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根据笔者对于古代官职的了解,起码在已知的正史当中,我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没有设立过八府巡抚这样一个官职,而且就连名称类似或职能权力类似的都没有。那么这样一个如此“火热”的官职,它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又到底有多么大的权力呢?如果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备注,以下内容皆为笔者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其一,八府巡抚的原型
笔者经过考证后基本确认了八府巡抚这一官职的原形,即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监察御史(清朝又叫巡按御史)。明朝时期,每年大概会有十三位御史在外巡视监察,分别是北直隶两人,南直隶三人,宣大辽东各一人,甘肃及内陆十三省各一人。需要额外提到的是,这里的九位监察御史主要负责政务部门,即巡视当地的官员政绩或其他不法行为。
此外,陪都南京一人,两淮巡盐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这里的四人主要负责巡视经济问题,比如盐业或茶叶马匹的贸易等。此外,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时还设置了钞关御史,主要职能是巡察明朝的所有边境,并协助当地守将加固边境防御等(也可以处理当地守将)。
到了清朝时期,因为他们的官职基本上都是全盘照搬明朝,所以对于都察院里的各大御史也是做了全部照搬。但相比明朝而言,清朝还是做了些许的改变。比如将监察御史改为巡按御史,并将品阶从正七品升为了从五品,且满汉还各设一人(官职看着不高,但权力可是丝毫不亚于三品四品的封疆大吏)。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笔者之前在寻找这些,御史官职与八府巡抚官职的共同点时,还真的找到了一个或许可以证明这个虚构官职的来由。即清朝时期的南方某道(某片区域)御史在划分巡查范围时,曾被划分到了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等八大州县,而且这八大州县在当时还属于非常繁华但又嘈杂的地带。因而很有可能是,当年的某位御史在巡查过程中,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并被当地不识官制的普通百姓所歌颂,所以这才有了八府巡抚的威风名号。
其二,八府巡抚的权力
前文其实已经简单地介绍到了八府巡抚的部分权力,但这里笔者还想对上文的内容再做一个细化。为了更直观,更直接地为大家展示八府巡抚的真正权力,所以笔者接下来就用一好一坏两个例子来讲解(这里以明朝的监察御史作为讲解原型)。
我们先说好的。监察御史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出现,明成祖永乐年间定型,此后便一直是大明王朝的眼睛和耳朵,有时候甚至还会客串一下“防腐剂”的角色。早年的监察御史在获得“代天巡狩”的出巡命令后,便会选择轻装简行的外出方式,比如只带一两个文书和几头小毛驴即可。因为这样的出巡方式非常简捷(主要明太祖明成祖都疑心重),所以路上也自然是非常辛苦,别说是个肥差事,就是连个闲差淡事都算不上。
但是,当这些监察御史到了自己的工作场地后(各省及各州府的衙门),那便好似换了个人一般。那时的他们一甩往日赶路时的萎靡不振,只见他们手下的毛笔不断挥舞,那些旁边站着的官员便不断地打哆嗦,生怕真的被这些“祖宗”似的御史们看出点什么东西,哪怕这些人的官职品阶还不如自己(曾经有位四品大员不尊敬监察御史,结果不到两个月便锒铛入狱)。
根据史料记载,监察御史手中最大的权力应该是“藩服大臣,府县案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项。原因在于,这项权力可以保证监察御史们在发现了不法事迹后,可以及时处置并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另外还需要提到的是,各地官员的升迁非常依赖监察御史的考评,所以有了这项权威,相信大家对于监察御史的权力大小,应该也有了个最基础的判断。
我们再说不好的。如果说明中期以前的监察御史是大明王朝的耳朵和眼睛,那明后期的监察御史就是大明王朝的实际掘墓人,这里以魏忠贤的干儿子两淮巡盐御史崔呈秀举例。史料记载,这位崔呈秀在前往两淮后一路奢靡至极,且经常光明正大地收受贿赂。比如对于官员的考评全部明码标价,对于监牢里的囚犯同样明码标价(一个杀人犯三千两)。正是因为有了崔呈秀这种人,所以后世的崇祯皇帝,便对当时的都察院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
最后,关于“古代的八府巡抚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又有多大的权力”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回答是,古代的八府巡抚并不是真的,只是百姓们以明清时期的监察御史(巡按御史)为原型,而设计创造出来的虚拟官职。至于权力那确实是非常大,比如让各地贪官污吏畏之如虎(好的时候),让各地平民百姓苦不堪言(不好的时候)等。
参考资料:《清实录》《明史》《白话二十四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