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如何开展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
(一)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1、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1.2培养特性
1.3免疫学特性(特异性抗原)
1.4 遗传特性(基因组及编码产物)
1.5变异性(包括基因重配的特性)
1.6毒力和致病性
1.7 种(型)鉴别特征
2、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2.1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各种公开数据、研究论文等
2.2与其它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各种公开数据、研究论文等
3、对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3.1对温度作用时间、紫外灯等物理因素的敏感性
3.2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用于实验室消毒方式的选择)
4、自然宿主和易感人群(适宜宿主)
4.1自然宿主
4.2易感人群
5、感染途径
5.1自然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媒介等
5.2自然宿主和感染人群的相关性:是否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传播等。
5.3非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和临床感染(气溶胶、锐器伤害、皮肤感染、接触病等途径)
6、致病性及其后果
6.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潜伏期、发病时间、疾病进程快慢(急性与慢性)、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并发症
6.2致病后果:无临床症状、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的临床症状、致残、致死
6.3预后:获得免疫性、治愈、致残、致死
7、诊断、治疗与预防
7.1诊断
7.1.1临床诊断方法
7.1.2实验室诊断方法
7.2治疗的可获得性
7.2.1主要治疗药物的有效性
7.2.2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以及定点医院的能力
7.3预防
7.3.1疫苗
7.3.2药物或抗血清的预防
(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1、病原微生物分类与实验室及实验活动(操作)分级
1.1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1.2农业部《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2、实验活动内容
2.1实验活动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量
2.1.1一般操作的浓度和剂量
2.1.2标本浓缩操作的浓度和剂量
2.1.3操作超常规量
2.2实验活动类型
2.2.1感染性材料检测等实验活动:有风险
2.2.2病原微生物纯培养分析、检测等实验活动:风险较大
2.2.3病原微生物特性实验活动:风险大
2.2.4动物实验活动:风险大
3、基因技术操作导致风险分析:分析重组病毒、重组细菌以及其他所有基因技术是否可能导致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毒力变化或改变。
4、实验室设施和设备
4.1安全设备
4.1.1生物安全柜:年检、维护?
4.1.2高压灭菌器:灭菌压力、温度是否满足?
4.1.3动物饲养隔离:气密性、HEPA性能?
4.2实验室设施
4.2.1实验室设施与实际状态是否可满足达到设计要求?
4.2.2实验室在常规运行中对设施进行维修过程中风险与预防措施评估
4.2.3实验室对设施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发生暴露的风险
5、感染性材料使用、管理的风险分析
5.1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防范措施评估
5.2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
5.3运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6、消毒方法选择与感染性废弃物处理评估
6.1实验活动清场消毒和终末消毒方法的选择;
6.2感染性材料、动物实验尸体、粪便等废弃物以及实验室锐器处理。
7、个人防护用品评估
7.1个人防护用品选择与储备依据
7.2个人呼吸道防护用品佩戴防护效果测试方法评估
7.3个人防护用人员穿戴正确性评估
8、人员素质与要求评价
8.1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种类与数量;
8.2对不同岗位人员相关的风险评估;
8.3个人素质与健康状况。
9、实验室感染或院内感染信息
9.1已公开发表的实验室感染论文或数据
9.2内部实验室感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