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滑国,擅长制作滑器,春秋时被秦国顺手牵羊

滑国,西周初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虞、虢、焦、滑……皆姬姓也”的记载,滑国为伯爵,始封君不可考,其地理位置也较为复杂。主要有三种说法:滑县说,即根据境内滑台城,唐代《元和志》载:“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但滑县在春秋时为卫国曹邑,而滑台城之名成名较晚,两汉之前的古籍中并无记载,难以追根溯源,故其可信度指数较低,滑台城可能跟亡国后的滑人迁徙有关,其境内古时有滑水;睢县说,《后汉书·郡国志》载:“襄邑,有滑亭。”襄邑,即睢县。西晋杜预注:“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左传·庄公三年》载:“公次于滑,将会郑伯。”前691年,鲁君去会郑伯之际曾在滑国暂留;偃师说,滑国在春秋中期迁国到费,又称费滑。杜预《春秋左传正义》说:“滑国都费,河南缑氏县也。”缑氏县,即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有春秋滑城故城遗址。本文总结:西周滑国至少公元前691年之前在河南睢县西北、民权县西南一带,夹于宋郑之间。后受到宋国陈国等异姓国家压制迁到郑国以西的偃师市缑氏镇、府店镇一带,滑国西迁很有可能是郑国与宋国之间的一场资源争夺战。滑国在郑国扶持下重建后,沦为郑国的附属国,并追随郑国一起参与公元前678年齐桓公发起的(一说河南兰考,一说山东成武)之盟。

滑,即骨,古代读音一致,为“骨”声。“滑”字从水从骨,可能跟原始人类创造的骨具骨器有关。骨制品比之石器、木器、竹器等优势显然,坚硬,易磨,抗腐、光滑、轻巧。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骨器表面涂上油脂,使变得更为灵活锋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受到当时族人的追捧,这也是“滑”字“光滑”之现代意义的由来。故“滑”字本义当作名词,即涂上油脂的骨器,后引申到:利。滑族的来历不明,但它出现较早,古籍中也有滑水、滑鱼的记载,如《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多滑鱼。”是说滑水发源于求如山(待考),滑河中多滑鱼。此滑水流域当是擅长制作滑器的滑人最早的居住地。

随着郑国的衰落,滑国对郑国的忠诚开始动摇,由此引发郑国不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四年前,郑国曾以滑国背叛盟约为由入侵滑国,滑国投降。但到了公元前636年,滑国正式背弃郑国投靠了卫国,郑国派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讨伐。后来周襄王出面为滑国求请,未果,导致周王室与郑国继当年繻葛(今河南长葛市北)之战七十年后再次发生交战。但这一次周襄公吸取周桓王的教训,不敢单打独斗,而是怂恿狄人借狄人之手攻入郑国栎地(今河南禹州),迫使郑国放弃对滑国用兵。

滑国最后的灭亡是春秋中期秦晋争霸中一个颇为滑稽的尾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人入滑。”前627年,当时的中原霸主晋文公重耳崩逝,与晋国争霸多年毫无所获的秦穆公觉得时机来了,便派孟西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爱将带兵东出向周王畿借道偷袭郑国,以向中原示威。不料,军队行至滑国(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附近受到郑国商人弦高的糊弄,秦军以为郑国有了防备,不敢再贸然挺进。但所谓贼不走空,回国路上顺手牵羊灭了郑国的附属国滑国,掳走大量财物人口,可怜的滑国就这样莫名其妙亡国了。滑国这个滑稽的结局,倒也不辜负国名。秦国虽然灭了滑国,但是秦国鞭长莫及,无力控制,最终滑地落入晋国的版图。

文 /堰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