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调查之二:乡村干部下沉网格的四大难题

碧翰烽/文

网格是治理体系的最小单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阵地。

如何把不是行政区划的网格工作抓落实、抓落脚?关键还得认真思考网格里的力量配备,怎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过去这么多年,以及到现在,说起网格员,人们的脑海里还是全浮现出这样一个“职业”身份——专职网格员。不少地方仍有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基层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应该说,对于城区社区力量明显不足、任务越来越繁重的现实困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一批专职网格员,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问题在于,一讲起网格化管理,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起专职网格员的网格化,从而逐步将网格化管理狭义化。

专职网格员的不足

这就导致出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专职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可能呈现两张皮,网格员不能很好的融入社区的工作。身份也好,待遇也好,工作业务也好,往往各不一样、各干各的。

二是专职网格员的职业认同存在障碍。不仅仅是经济待遇和身份不够,而且在职业晋升通道方面存在障碍,难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网格员队伍。所以,导致专职网格员队伍不稳定,要么是混时度日,要么是作为跳板,随时准备考公或跳槽。不过,有的地方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比如将网格员纳入社区后备干部予以培养,纳入事业单位招聘的优先对象。但是效果还是有限。

不少群众实际上不会简单认同网格员的身份,有问题也可能不会给网格员反映,除非网格员真能帮助解决问题。

三是误导了一些基层工作的理念。比如有的社区干部就认为,既然有了专职网格员,网格化管理就应该是专职网格员的工作,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工作,也一股脑儿甩给了专职网格员。实际上,专职网格员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很多真正的网格化管理工作,还得由基层干部来开展。

还有,有的地方之所以要聘用一些专职网格员或其他专职人员,初衷是为了解决基层干部年龄老化、信息化能力不够的问题。实际上,信息化、大数据的目的应该是要给基层赋能、减负,而不是给基层增负,以便让更多基层干部将工作摆到第一线,而不是回到办公室、回到电脑、回到资料台帐上。

四是不仅增加了基层治理成本,还不一定达到良好治理效果。有基层干部坦言,与其聘请一名专职网格员,不如请一些兼职网格员。一方面拿专职网格员的钱,可以聘用若干名兼职网格员。更为关键的是,兼职网格员一般都是居住或工作在网格之中的居民、党员、干部等,更有能力发现、解决一些问题,效率反而更高。

事实上,如果认真研读《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其中就有关于网格管理员的相关明确规定:网格管理员可由社区(村)“两委”成员、包(驻)社区(村)的乡镇(街道)干部、村(居)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安全员、社会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平安志愿者、楼栋长等人员担任,可按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聘用社会工作者担任并定岗定责,加强规范化管理。

这条规定的核心就是,网格管理员的主体还得是乡村两级干部。

乡村干部才是网格化管理的主体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首先,从基层治理的传统经验来看,乡村干部一定要下沉到一线,才能确保工作落脚

比如上个世纪农村收税费提留,就得要包村的乡镇干部、村干部下到村民小组,而且还要下到每家每户。甚至包括计划生育等等。这可都是一些硬任务,如果没有干部的一线参与,工作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要想把工作落实到网格,就要能够明确网格工作人员的责任,这个责任的明确,不仅需要一定的职权,还得需要一定的能力。

有人说,专职网格员的责任是明确了的。但是,就我们的干部责任体系来说,专职网格员能够负多少责任?负多大责任?就拿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来说,他们能负责吗?主要也就能负责发现问题、信息排查的责任,而且有的专职网格员如果不经常深入一线,还不一定能够发现得了什么问题。

但实际上,网格里的工作,远不只是信息采集那么简单。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小问题小风险解决在网格。比如此次疫情防控,有的城市就能将防控范围精准到网格范围,这当然需要有基层干部的参与。

作为乡村两级干部,要么属于专业的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么是群众选举出来的村支两委干部。一方面有一定的管理权,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工作能力。他们就是要到一线网格负责处理各项经济社会事务的工作人员。

再次,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还得要由基层干部来带头、来推动。就是专门聘用的专职网格员,也需要融入到基层组织当中,和基层干部一起,才能将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否则,极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

比如网格化管理国家标准就规定:发动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党员、楼栋长、巷道长、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或其他志愿者,积极协助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而这样的发动,没有基层干部的积极推动,肯定是无法做到的。

最后,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推动条块协同机制的完善。越是到基层,越是要强调“块”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干部力量不足的难题。而将每一名乡村干部都配置到各个网格之后,既是对于他们责任的明确,也是对于他们能力的锻炼,还是强化干部队伍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为,工作做不做,做得怎么样?大家可以通过网格一目了然。而分管工作的不同,往往难以评得出高下、分得出高低,导致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

四大难题需要破解

当然,乡村干部进网格,也注定面临一些难题,这也是考验各个基层组织的智慧与能力。

首先,思想认同问题。一般来说,干部都习惯于分管的工作,不太认同于网格化的工作任务。有的认为网格工作与自己分管工作无关,有的认为这是在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而事实上,凡是纳入网格工作的,一般都属于地方基层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需要举全员之力才能确保完成的。比如疫情防控,如果仅靠分管的同志来做,力量和能力明显不足,肯定做不到精准防控。

其次,当前一些基层形式主义依然比较严重,占据了太多乡村干部的精力。目前,文山会海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听汇报、看资料、查台帐、填表格,依然是一些地方督查检查的主要方式。可以说,这样一些形式主义的工作,已经严重干扰了乡村干部下沉基层的精力。

再次,干部之间能力有大有小,如何保持工作之平衡?这也是一些基层领导的担忧。他们说,如果将所有干部一一配备到各个网格,有的干部能力强、工作又积极,可能几个网格都不在话下,但有的干部就有些够呛了,不只是态度有问题,能力也有问题,把网格交给他,还真有些不放心。

应该说,这不只是网格的问题,而是当下干部队伍的问题,如何科学的评价、使用干部?让每一名干部都能发挥应有之作用。实际上,这是难以做到的,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干部,必然有优有劣,而且又没有优胜劣汰机制。所以,导致有的地方或单位使用干部时,能干的就多派活儿,不能干的,干脆让他们玩,也不怎么管。

但是,网格化管理是会打破这种平衡。因为人数明显不够,不可能只是让一部分干部去做网格工作。

不管干部的能力有大有小,能不能做得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网格的责任田明确到了人,出了问题是要问责的。所以,做不做是态度,做不做得好是能力。

最后,关于如何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真正让干好干坏不是一个样。这也是不少基层有些头疼的。制定一个考核办法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干部个人的奖励惩处时,可能就会面临一些难度,因为这涉及到个人利益。一方面基层的调控能力有限,特别是在奖励政策方面,往往受到纪律或上级有关规定的限制,使得基层组织难以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有的基层领导也不想得罪人,喜欢当老好人。

有鉴于此,我的观点如下:

一是将乡村干部进网格作为网格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就得根据乡村干部的力量来兼顾考虑网格的科学划分。

二是村居民小组长、专职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物业公司等其他力量的配备,应由基层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确定,最大限度降低基层治理成本。与此同时,部门下到基层的工作力量不宜强调“条”的功能,而应该融入“块”的框架。

三是建立专职网格员的职业通道,加强现有专职网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专职网格员的能力素质,将专职网格员作为村社区干部的后备人选,纳入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的重要范围,从而将专职网格员真正融入基层干部的大体系。

四是关于网格化管理的考核奖惩政策,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赋予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一定的考核奖惩自主权。否则,网格化管理还是有可能流于形式。

五是改进当前对于基层的检查考核方式,应以结果、民意导向为重点,坚决防止过度的不科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而应该给基层以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