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如虹 || 我与祥林嫂灵魂深处的叩问

灵魂深处的叩问

——“我”与祥林嫂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这是祥林嫂看到重返故乡的“我”之后问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毛骨悚然。

当时我看到的祥林嫂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是一个已经活得不像人,仅仅只像一个“活物”的一个人。一个距离死亡不远的人,一个生无可恋的人。

所以,祥林嫂开始对死亡问题产生了好奇,询问“我”有关灵魂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我”想不到会有人如此询问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

出于善良,“我”回答说:“也许有罢。”
毕竟,“我”如果回答“没有”,祥林嫂就彻底看不到希望了。她已经失去了两任丈夫,失去了儿子,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她只是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在地狱里和家人重逢。

毕竟,她之前已经去捐门槛了,不担心两任丈夫争抢她。

可是,难道“也许有罢”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吗?这个回答只能让祥林嫂得到些许的慰藉,却并不能拯救祥林嫂已经枯竭的灵魂。

“我”甚至被“地狱”这个词吓住了,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问题前的不堪一击。

于是,我的回答变成了:“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我”的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成为了压垮祥林嫂最后的稻草。祥林嫂更加迷茫了,最终成了一个在不该死亡的时候死亡的“谬种”。

毕竟,当时鲁镇正在举行大年夜的“祝福”,这是当地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礼仪。祥林嫂偏偏在这个时候死亡了,她不仅得不到大家的同情,更是让人觉得她不吉利。

其实,祥林嫂之前反复地诉说自己失去儿子的悲哀,已经让别人麻木了,失去了同情。

毕竟,再悲惨的故事第一遍听会觉得感伤,第二遍听会觉得酸楚,听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就会觉得厌烦了。

祥林嫂始终走不出失去丈夫和儿子的阴影。毕竟,那个时代的女人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更让祥林嫂恐惧的,是自己没有为第一任丈夫守节。幸亏,有人提醒她去捐门槛。

遇到“我”,让祥林嫂在灰暗的日子里看到了一点曙光,她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她想要的答案。可是,“我”没有给予祥林嫂合适的答案。

“我”没有给予祥林嫂任何鼓励,没有让祥林嫂看到希望,更无法改变祥林嫂目前的困境。

其实,“我”也是彷徨的,也是困惑的。“我”回到故乡,感受到的是落寞,是失去精神家园的酸楚。

鲁迅没有让自己处于道德的高地,鲁迅也没有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

鲁迅面对祥林嫂,是那样的无奈。祥林嫂就像是一个关在铁笼子里的精神囚徒,“我”却没有把她把从这个牢笼里拉出来。

毕竟,就算“我”给祥林嫂说再多鼓励的话,祥林嫂失去的丈夫和儿子也不会回来了,祥林嫂的命运也不会变好了。

关键是,祥林嫂已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命硬”的人,已经被别人排挤。

更可悲的是,祥林嫂其实就算得到我的鼓励,恐怕也难以振作起来。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救赎。

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精神资源,是无法救赎自己的心灵的。

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需要救赎的人。毕竟,祥林嫂的问题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甚至是胆怯。

不过,“我”还是强打精神,面对漫天雪花,反而觉得舒畅起来。

毕竟,祥林嫂已经解脱了。或许,“我”幻想着祥林嫂在另一个世界和家人团聚。

而且,“我”不能绝望,虽然“我”内心也有无穷的悲哀,但是“我”还是要继续上下求索。

毕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战胜了绝望,也就战胜了自己的心魔。

朱益伟,家住山城重庆。目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热爱文艺,崇尚人道主义。喜欢在简单的生活当中发现美妙的点滴。喜欢在阅读当中体会人生百态。喜欢欣赏富有雅趣的文化。关注时事,且欣赏客观中正,有正能量的时事评论。写作是我表达自我,抒发心情的方式。希望以文会友,期待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大家的青睐。

归途如虹 ||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归途如虹 || 苏轼与陆游,既有侠骨,又有柔肠

归途如虹 || 从渴望建功立业,到主张儒道互补

归途如虹 || 而今拾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归途如虹 || 从“四圣试禅心”  看《西游记》作者对猪八戒的态度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请关注我们留言吧▼

墨染千秋原创工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吧—

墨染千秋感恩您的每一次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