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三】梨园往事:《'活曹操'侯喜瑞》等三则

名丑箫长华的念白    

  一代名丑萧长华,从艺八十余载,专攻文丑,以演方巾丑最著名。青年时代,常与谭鑫培、孙菊仙、王愣仙、黄润甫、刘鸿声等剧界名宿同台演出,民国后同梅兰芳、杨小楼等合作多年。
  萧氏艺术上博采群英,兼收并蓄,其表演风格以灵隽、深醇、冷峭、脱俗而独树一帜。他嗓音清脆,念白利爽。有道是'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不出一张嘴'。萧长华的念白功夫是寒窗铁砚,百炼千锤,才达到这样的境地。他又是著名的戏曲教育家,有六十多年的教龄。曾任'富连成'科班的总教习,很多京剧名家如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艺名筱翠花)、谭富英、马富禄、叶盛兰、袁世海等都曾受教于他。他常说:演戏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人不演行'、'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念白在丑角艺术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萧长华的念白,使人听后感到流畅爽朗,富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他十分讲究'语气'和'传神',他演的蒋干虽曰愚蠢笨拙,然而心地还算善良。是个既可笑又可悯的人物。他表演的汤勤则是狡黠虚伪、贪利的势利小人,是个可憎可恶的人物。萧长华对这两种人用不同的手法,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京戏《玉堂春》里有请医一节,本来是过场戏,至多不过听听胡琴的功夫。而他这一段铺陈润色成了一出丑角主演的折子戏--'请医'。戏里老中医用的大段京白都是中药药名谐言寓意,非常贴切,真是别开生面。
  为了让读者能一睹萧氏念白的神采,现将这段念白照录如下:'吩咐丁香奴、柳杞奴,小心看守素门冬,谨防木贼子偷上十二重楼,别叫他盗去丹砂袍子、脑砂褂子、瓜蒌皮帽子、皂角靴子。必须放在陈皮箱内,外加玄胡锁。若有人参来访,让在肉桂房中去坐。先治午时茶,后沏益母膏,作为茶点。别忘了把我那匹海马拉到素沙滩,饮些水银,多加豆蔻、甘草。到晚上套紫河车接我当归。叫门时,当门子在前,马前子在后,车前子在左、牛蒡子在右,后面紧跟大麦子、小麦子、枸杞子、蛇床子。若有一步来迟,绑在桑皮树上,责打三千竹叶片子、五千灯草杠子,只打得使君子直流,半夏不饶。'院公接着白:'求先生看在附子之情饶了他吧。'继又念:'若不看在附子之情,就要共叶研为细末!'
  每念至此,台下总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萧长华在这出戏里着装是清末民初打扮,不勾脸,瓜皮小帽,长袍马褂,眼镜手杖,俨然是一位妙手回春的良医,演来惟妙惟肖,令人经久不忘。

'活曹操'侯喜瑞

早年梨园界'架子花脸'侯喜瑞,名噪南北,其所演之《长坂坡》、《阳平关》、《战宛城》等曹操戏,表演各具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因被观众誉为'活曹操'。
  像喜瑞为清真古教人,出身寒门,幼年丧母,迫于生计,九岁时入'书连成'科班学艺,初学'梆子老生',后从名丑萧长华学'小花脸',最后专工'架子花',十五岁出科,在喜连成搭班演出。十九岁托人说情,递门生帖拜名净黄润甫(满族人,世称'黄三',票友下海者,时有'活曹操'之称。)为师,得其三昧,自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逐渐形成了自家的艺术风格,创出了与金少山、郝寿臣三派鼎足而立的'侯派'。
  侯喜瑞能演之剧目甚多,除曹操戏以外,《群英会》的黄盖,《取洛阳》的马武,《宝莲灯》的秦灿,《开山府》的严嵩,《法门寺》的刘瑾,都是他的拿手杰作;他与杨小楼合作演出的《连环套》、《野猪林》,与梅兰芳合演的《宇宙锋》、《太真外传》,与高庆奎合演的《七擒孟获》、《哭秦庭》等剧,更是珠联璧合,并早已成为绝响。
  嗓音苍劲挺拔,'沙音儿'和'炸音儿'韵味浑厚,并能性格化、感情化、意境化,是侯喜瑞唱腔与念白的突出特色,发于内而形于外的做工,更使他的表演艺术臻于炉火纯青。
  这位在舞台上辛勤耕耘半个世纪的老艺术家,早年即立下了'宁可筋长一寸,不许肉厚一分'的誓言,每日坚持五更起身,步行天坛南墙根下喊嗓子、念话白、打拳、练剑、翻跟头,风雪无阻,此等锲而不舍之精神,不仅使他练就了过硬的舞台功夫,而且落下一副硬朗的身子骨,享年九十一岁鹤驾道山,成为梨园界屈指可数的老寿星。
  老北京的戏迷们皆知侯喜瑞爱'赶场',盖因其'戏路'太宽且艺术精湛所使然。凡名角粉墨登场无不约他,有求而必应,从来不'拿糖'(北京土语,言趁机讲条件而不肯轻易去做。),日夜连演两场甚至三场戏,对侯喜瑞来说乃司空见惯。因此,他拥有的观众,其数量之广大而令其他名角望尘莫及。
  老北京的戏迷们皆知侯喜瑞爱'要钱'(北京土语,指赌博。)无论'推牌九'还是打麻将,只要往牌桌旁一坐,便雷打不动;甚至散了戏连彩裤都没脱,便一头扎进牌友里,又打牌又聊戏,混杂于三教九流之中,打哈哈说笑话,十足的乐天派,而输赢则置之度外。
  另外,侯喜瑞还爱施舍。他因终年赶场而所拿'戏份'甚多,却视财如敝屣,或赠之穷人,或捐之义学,或舍之粥厂,泽被天下寒士,广绩阴德,此或其长寿之道耶?
  位于崇文门外手帕胡同的侯喜瑞住宅,于十年浩劫之初几被踏为平地,其女儿死于非命,而时年七十五岁的侯喜瑞居然虎口余生。曾为距住处不远的千芝堂老药铺座上客,聊天以遣闷。一九八二年,一代名净无疾而终。    

“戏篓子'赵松樵      

  老艺人赵松樵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他在京剧界有'戏篓子'之称。这'戏篓子'是说他会的戏多,戏路宽,无人可比,简直是一部活戏考。
  赵松樵祖籍山东,一九OO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六岁学戏,七岁登台,九岁即以'九龄童'的艺名唱大轴,是当时梨园的一颗童星。但他的双亲不满足他跑外码头,当一名小红星,宁可不赚钱也要培养他继续深造。十岁时便带他到了北京,入著名的喜连成科班。当时谭鑫培到天津唱戏,需要一名小演员配唱《桑园寄子》与《三娘教子》,就到喜连成,指名道姓要上过台的赵松樵为其配戏,这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荣耀。竟然和谭老板配过戏,而且配的非常好,受到了谭老板的夸奖。这两出戏连演了多场。赵松樵在喜连成坐科,学的是武工花。武工花要能摔能打,很难唱上主角,但当时他在社会上已是能唱大轴戏的童星,如果再学下去感觉无多大出息,于是又由北而南,到了上海,准备另谋艺术上的发展之路。
  赵松樵在上海和周信芳配戏很久,颇受麒派影响,在塑造人物时,注重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当时他最叫响的两出戏是《白水滩》和《斩颜良》。戏中青面虎他演得凶悍,颜良他演得傲慢,人物性格丰富饱满。他演的戏越演越火暴。
  五十年代初他回到天津,在天津大舞台演出。曾演《龙凤呈祥》接演《夜走麦城》,前饰乔玄,中饰张飞,后饰关羽。他饰张飞不以架子花应工,而是以武二花应工,穿插大开打,因此张飞更显得勇武异常,这样的演法如今已不多见。据说,当年赵松樵还和大名鼎鼎的武生厉慧良唱对台戏,厉慧良演《艳阳楼》,他也上《艳阳楼》,厉贴《长坂坡·汉津口》海报,他也挂《长坂坡·汉津口》的广告牌,一点也不含糊。厉慧良闲时去看他的演出,对他的功底曾经称赞不已。
  赵松樵能上演的剧目很多,文戏、武戏、红净戏,各门各派都有,什么《徐策跑城》、《古城会》、《赠绨袍》、《追韩信》、《单刀会》、《打严嵩》、《周七戏嫂》等等。他演戏绝对卖力气,按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上了台,心里就只有戏和观众了,究竟有多累,只有下了台才觉得出来。
  赵松樵于去年踩着年关岁尾以九十六岁的高寿走完了人生之旅。在戏剧界可谓名副其实的老寿星。他之所以长寿,这得益于他的处世之道和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得益于他宽厚的性格和淡泊名利的心态。艺人的生活之路充满了陷阱,但他却始终能洁身自好。拒腐蚀于身外。他除了爱好演戏。唯一的嗜好就是饮茶。他从早年到晚年,都是一早起来先烧水沏茶,茶喝足了再练功、练嗓。茶也是他的防身之宝。他曾多次被人拉到烟榻前,人说大烟可以提神,提神就能把戏演得更好,他几次都是用浓茶挡住,借故就从大烟榻前逃走了。    

(0)

相关推荐

  • 侯喜瑞:跟萧先生听戏(刘连群)

        对于演员来说,有时一次成功的演出就能改变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那么听戏呢,是否也会有奇迹发生?      誉满梨园的一代名净侯喜瑞,始终忘不了年轻时的一次听戏经历,这可以从他暮年口述 ...

  • 萧雅、黄新德演绎黄梅戏《刘海戏金蟾》,真好听|梨园闯关我挂帅

    萧雅、黄新德演绎黄梅戏《刘海戏金蟾》,真好听|梨园闯关我挂帅

  • 【连载三】梨园往事:《'活曹操'侯喜瑞》等三则

    名丑箫长华的念白 一代名丑萧长华,从艺八十余载,专攻文丑,以演方巾丑最著名.青年时代,常与谭鑫培.孙菊仙.王愣仙.黄润甫.刘鸿声等剧界名宿同台演出,民国后同梅兰芳.杨小楼等合作多年. 萧氏艺术上博采群 ...

  • 侯喜瑞演戏三要求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摘自翁偶虹文集) 侯喜瑞对于自己演戏的要求,总结为三点: 第一,不论扮演哪一个角色,必须做到"三懂",就是"懂戏词"."懂剧情 ...

  • 梨园轶事:“活曹操”挨打受重赏

    清咸丰年间,京都有位很著名的净行演员叫李永泉.此人功深艺殊,才华不凡,饰演'白脸奸臣'尤其独到.特别是<群英会>.<逍遥津>.<铜雀台>.<阳平关>等戏 ...

  • 太神奇了!你触摸一下,画中的人就'活了'!

    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为自己而活,理所当然地要把每一天都过成最精华的日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最好的身材是微胖.微胖的人圆润饱满,看起来起色更好,更有福气. 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最好的 ...

  • 转贴:梨园往事—艺苑双菊—老小白玉霜—喜彩莲

    cxag 艺苑双菊名坤伶 杨菊秋 . 杨菊芬 三十年代初,北京京剧舞台上坤班盛行,生旦净丑均由坤伶扮演.还有姊妹一生一旦同台演出者,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徐东明.徐东霞姊妹:杨菊芬.杨菊秋姊妹. 杨菊秋与杨 ...

  • 【往事】沈玉斌眼中的侯喜瑞

    侯喜瑞先生(1892-1983) 已故的沈玉斌先生是"八大拿"等武戏的编创者沈小庆的后人,祖父沈三元是谭小培的老师,其父沈福山唱花脸,曾经在各班社当"管事",郝 ...

  • 【文摘】《梨园忆旧》侯喜瑞:科班的生活

    侯喜瑞(1892年2月23日-1983年2月22日),京剧净角.幼入喜连成科班(后来改为富连成)喜字科,先学梆子老生,又从萧长华.韩乐卿学架子花脸.他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 ...

  • 《梨园忆旧》侯喜瑞:我的科班生活

    侯喜瑞(1892年2月23日-1983年2月22日),京剧净角.幼入喜连成科班(后来改为富连成)喜字科,先学梆子老生,又从萧长华.韩乐卿学架子花脸.他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 ...

  • 【连载二十】梨园往事:《北京的戏迷》《张伯驹与余叔岩》等三则

    北京的戏迷 北京是京剧发祥地,戏园子多,戏班子也多,戏迷则更多.北京的戏迷,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听胡琴响,嗓子就发痒',若不扯着嗓子唱上两段儿,浑身都觉得难受:至于瘾大者,即使无胡琴伴奏,也总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