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教室
理想的教室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 戴晓珍
有这样一间教室,里面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被理解着。
有这样一间教室,里面的老师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关注学生的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有这样一间教室,发言并不踊跃,气氛也不热闹,师生、生生都在用心地相互倾听、学习思考、理解互助。
佐藤学教授称日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我们学校也在去年开始摸索适合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模式。
《静悄悄的革命》去年断断续续读过一些,前几天又拿出来看。品读此书时,对照着自己的日常教学,有豁然开朗,有疑惑不解,更有好些地方是看也看不懂的,总之,还是有许多共鸣之处的。
润泽的教室
如何理解“润泽的教室”,作者是这样说的:与之相对而为另一个极端的教室,是由那些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构成的教室。如像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等等,大都可划归入这一类。
和润泽的教室相对的这三种情况,其实我们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老师管不住学生,学生不尊重课堂,这样的教室是失控的;气氛好像是挺好,举手发言也甚为活跃,可是这只是假象,多数学生是不思考了的,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严厉的老师不苟一笑,高压下的学生感觉透不过气来,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假,这样的教室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
佐藤学笔下的“润泽”意味着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不管能不能贡献力量,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不管立场多不同,有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不管成绩好坏,理解快慢,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被理解着。润泽的教室中洋溢着的那份美好是如此令人感动。
倾听的内涵
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曾一直鼓励学生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响亮清楚,还经常在学期末评语上写上“某某同学发言积极”这样的夸赞。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很多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老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总是不假思索,这样的发言太浅太个人,学生发言结束后对于别人的发言却充耳不闻。所以我们的课堂貌似堂皇实则肤浅,根本没有倾听。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无论是小组内的交流还是全班的反馈,首先是要身体关注、眼神关注,也就是要有专注的神情、倾听的姿态。其次就是要学会听什么,听的具体内容包含了:
1.理解(理解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他的依据是来自哪里。)
2.比较(他的想法和我想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谁的想法更有创意?谁的具体谁的简洁?谁的更打动人?)
3.评价(具体地说出他的想法好在哪里?什么地方值得学习?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4.批注(随时批注是倾听的关键,学生需要快速提炼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老师也要学会倾听。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针对学生的发言,一一补充、一一评价、一一概括。我甚至是机械地没话找话:“是啊”、“你说的真好”、“是这样吗?其他同学有补充吗?”我真正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恐怕并没有,我甚至不知道学生真实感受,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佐藤学把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喻成玩棒球投球练习,当老师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拦住,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有的老师自己没有接住球,还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学生会变得讨厌投球。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让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一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研究他们的每一个发球。
老师对学生的倾听,不仅要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也要关注学生那些还没成形、处于模糊的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与他们共感共鸣。
这是本好书,但由于自身的理解有限,看到第三章时经常觉得好难懂啊,可坚持下来,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那感觉有点像是坐过山车,也许看书就是这样吧,有共鸣,也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