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篇  写在红山之前——生命的起源与延续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如实地写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引出后两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超出了观赏景物的范围,而含有积极而普遍的哲理意味了,它体现了一种勇于攀登以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鼓励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生道路上高瞻远瞩,永远前进。这是个千古名句,意思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想做大事业的精神。
如果把中华五千年文明比作一个铅字的话,地球60亿年的地质史则可展开为120万字的一部浩瀚巨著。
目前,喜玛拉雅山仍在上升,而近两千年内西安的古墓群也平均每年新覆盖上一毫米的黄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继续在运作。新生与苍老竟如此融为一体!
谁能想到几个大湖串联起来的古“长江”水系,竟是自东向西经过南涧海峡而流入古地中海的?谁又能想到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顶上,竟然有灰白色的结晶石灰岩——大海中的沉积岩?在与珠峰顶峰处于同于层位的石灰岩中,居然有奥陶纪早期的三叶虫、海百合等海生动物的化石!而希夏邦马峰南面海拔4800米的土隆地区,又竟然有1.6亿年前海洋中的长达十米多的鱼龙之化石!从5亿年前到4000万年前,,今日的青藏高原本是古地中海。博大的自然,比之宇宙意识最为深远的诗人之最为大胆的想象,更其荒古悠远。黄尘清水之下,又何止是更变千年如同走马?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的王母桃花红了千遍,也还只是仅及了地球年龄的百分之一。古今之中,谁知道有过多少度劫灰飞。

X


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孕育,而后,由于被冲到海岸上的海藻在适应陆地生活中演化为裸蕨植物,生命便开始了对于陆地的覆盖。在植物以后,动物也登陆了。从原始的鱼类演化为两栖动物,又由两栖动物而产生出爬行动物,再由爬行动物分化而为鸟类和哺乳动物。
在生物这种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渐变是阶段性的;在两个阶段的衔接处,往往产生跳跃,甚至大的跳跃。生命史中曾发生过几次大的生物钟的毁灭和诞生。虽然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中也有敢于在光天化日之日行走;并主动猎食者,甚至还有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爬兽吞吃鹦鹉嘴龙幼子的化石出土;但这种情况毕竟甚少。称霸中生代的恐龙,在约6500万年前的突然灭绝,方才为哺乳动物的白昼生态优势让出了巨大的空间。中新世发生的使热带森林减少并出现大片干旱草原区的地质—气候变化,则开启了高等灵长类在适应稀树干草原的环境中向着人的方向的发展。
当人终于出现在大地上时,自然史便生成为人类史了!
在跨入文明时代之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则颇具有尚未分化的那种浑沌的统一性。正是由于这种统一性,人类成长了共同具有的思维的、心理的能力,沉积了一系列具有相同文化机制的观念。当然,在人类各个群落中,这种思维———心理能力以及与之相伴产生的一系列观念之成长,已然透现着一些各异的特色。这些特色此后往往成为各种文明特殊性之所在。但是,这些特色在同一时期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和次要地位,因而透过这些特色去把握人类共同的思维———心理能力之形成、发展,便应成为我们对于原始意识加以考察的侧重点。
从原始意识中发掘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源,由此下及于文明之分流,从而勾画出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独特路径,这还是一个未曾深入解决的艰难的论题。
人类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是始终大于使他们相互区别的特殊性的。
要对十分漫长久远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作出透视,其关键首先在于对这一整个历史时期民族思维的发展作出发掘,而任何民族早期的思维方式又势必有着两个侧面:一是具有全人类性的原始思维,二是特定民族思维的独特性。
历史是博大而深沉的:几百年的灾难曲折中会有新起点的生机,上千年早熟中又有迟缓的种苗;在对称破缺中隐藏着秩序,而在秩序中又拘束着新的取向;伟大和奴役同时存在,美好和毁灭又彼此为邻。
史前进化的极为悠远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即这是一个人的生成的伟大进程。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把握,也总是同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观念相联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