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篇 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3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2.良渚文化中体现的礼制
良渚文化的时代与龙山文化大致相同,主要遗址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浙江、江苏和上海市境内,主要有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及反山、瑶山等大型墓葬遗址等。在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织成的残绢片和丝带、丝线,以及大量竹器,尤其是良渚的反山、瑶山等地发现大型良渚文化的墓葬,并且随葬品丰富,包含陶器、石器及大量精致的玉器。学者们发现这时期的大型墓葬,不仅有土筑高台墓地,并且还有大量的玉器随葬,出土石器全是钺,玉器均是以琮、钺、璧为主体的成组玉礼器。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良渚文化时期己形成礼制。如吴汝祚先生认为成组玉礼器的出现,表明良渚文化已有了礼制。陈剩勇先生通过回顾古今学者对礼的起源的研究,认为夏商之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礼仪,它不是从生产活动或者交换行为中发源的,而是人类思想、文化及宗教观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探讨礼的特质、内涵、功能。结合良渚文化的发掘,从聚落形态及其规模、墓葬、祭坛、玉器 四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文化的聚落形态、墓葬呈现多层次、级差式特征,这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形成礼制存在的基础—社会等级分化;祭坛在形制、结构和用途的一致和规模上的差异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礼制的规范化和“同一礼典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阶层中实行”的特点;玉器在形制上的一致和用途上具有礼器的性质以及随葬墓主人身份不同而组合不同等方面。论证了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礼或礼制已经萌生,并且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确认礼制在良诸文化中不仅已经萌生,而且具有相当的成熟度。这些观点也将礼制的起源地拓展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
三、红山文化建筑中的礼制要素
要了解古代的礼制,必须研究各种文化载体,如传世文献和实物遗存,其中实物遗存又包括各种材质的礼器遗物和历代礼制建筑遗迹等。礼制的实质为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这些体现在建筑方面,礼制建筑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礼制建筑作为礼仪话动的举行场所,包括宫室、陵寝、坛、庙。《礼记·王制》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建筑作为文明的物质表现形式,建筑的风格、形式、布局和功能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从建筑出发研究礼制文明成为史学界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探讨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的关系不能忽略红山文化的建筑遗址。
(一)喀左东山嘴祭坛建筑中的礼制要素
1.喀左东山嘴祭坛建筑的基本情况及其性质分析
祭坛是喀左东山嘴遗址中最具吸引力的考古发现。根据发掘简报,石砌建筑残余布满整个遗址。在该遗址石砌建筑遗迹中心部分以北为一大型的方形基址,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基址四边是由经过加工的石灰岩石块垒砌起来的石墙,未使用任何粘合剂。基址内散有数组堆石,其中南半部分为一组密排立置的长条石组成的石堆,石堆范围近圆形,直径约2.5米,共有石堆三组。与方形基址相对的是中心部位的石圆圈,共两组,都是只用一层石头砌出的圆圈式形状。其中靠南的一组坛址直接坐落在山头的基岩部位,为三个相连的圆形基址,两个轮廓较清楚,略呈椭圆形,直径3米左右,均为单层石块砌成.边缘以大块河卵石砌出两圈,石圈内铺较大石块,形成坛面,时代较早,其北约4米为一座较晚形成的圆形坛址,是一座独立的圆形坛,此坛址与北部方形基址南北相对,相距约15米,这座圆形坛址直径2.5米,石圆圈内铺了一层大小相近的鹅卵石,说明他们可能是同年代的。在东山嘴坛建筑砌石边缘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筒形器,与胡头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和出土情况基本一致。此外,在坛建筑中还发现了女陶塑像群,共有大小残块20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未见头部,皆为泥质红陶,其中能辨认出形体的有两类:一类是小型孕妇塑像,有两件为裸体头像,头及右臂残缺,腹部突出,臀部肥大。另一类是大型人物坐像,塑造得逼真自然。富有动感,而且符合人体结构比例,大小相当于真人的二分之一。
喀左东山嘴坛建筑自发现以来,很多学者对其性质、功能及用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山嘴祭坛位于大凌河西岸高出河床50米的山梁上,在附近没有发现居住遗址和墓地,而迭压祭坛北部西侧的方形基址下所发现的房址内有方坑,并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并未出土任何生活用品,应与祭坛一样同属祭祀功用。这些证据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里曾是当时人们长期固定地从事专门祭祀活动的祭坛遗迹。俞伟超先生根据东山嘴建筑方形基址“没有见到柱础、柱洞痕迹”的特点认为此处遗迹不是有房顶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平台式祭坛”,这似乎与祈求生育有关。因为祭坛的周围发现的妇女陶塑皆裸体,大肚子类似于欧洲发现的女性陶塑像,也与我国贵州东南部的苗族“吃牯脏”的活动有共通之处;联系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的情况,他认为把妇女像作为崇拜的神像,在母权制的农业部落中可能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农神崇拜;如果从农业的角度来看,该文化属于农业部落,在原始的农业部落中,农业是人们维持生活的根本,农业收成的好坏非常重要,因此人们普遍信仰土地神,在民族学上将土地神称为“地母”,因此,此处长方形的祭坛也可能是“祭祀地母的场所”,属于地母崇拜。张博泉先生根据《史记》、《后汉书》等文献材料,认为这是与远古帝王颛顼史迹有关的祀天圜丘和祭地方丘;王震中先生根据《春秋》经传、《周礼》和《礼记》等文献记载的古代社崇拜的某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