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地域·时间——方言渊源浅析

□陈锦

古代闽中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属于蛮荒之地,气候相对恶劣,但这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一方农庄福地。当时,大概只有人口稀少的土著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则已是人满为患,因而在频繁的战乱、饥荒和瘟疫的威胁下,许多家族举族南迁,其中有一部分就来到了闽中地区,并定居下来。

根据莆仙民间家喻户晓的九仙传说(可理解为何姓先祖为躲避祸乱而举族南迁的传说),北方族群的南迁时间似乎肇始于西汉前期。由于缺乏相关史料,我们无法予以肯定,但也不能予以否定。现今较公允的说法是,先民入迁莆仙的时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段。早期主要是汉晋之交(三国时期)、两晋之交、十六国和南北朝这几个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段。这一时期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战乱(应该也有逃避政治危机的个例,如朝廷族诛的对象),多体现为族群式迁徙,多从中原地区原始居住地直接南迁;中期主要是隋唐之交、五代十国、两宋之交和宋元之交这四个时段。这一时期在莆田县置县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仙游县和兴化县,形成了传统的莆仙(兴化)政区。其迁徙原因和形式与早期相近,但迁徙路径有直接和间接(从莆仙以北的暂住地再度入迁莆仙地区)之分。至此,莆仙住民结构的基本框架已形成并稳固下来,各传统族群的居住地也基本稳定;后期是指元代至清末的这个时段,这一时期的入迁主要体现对小区域的填充,多为间接入迁或莆仙区域内的穿插调整,属零星迁徙,对本地区总人口数字和族群结构影响不大。

2019年底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莆田市汉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近99%,少数民族多达二三十个,但仅占总人口的1%。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而本地回族基本上都是“汾阳郭氏”(郭子仪)后裔,该族支起码在唐朝时期就已完全汉化,而作为本地传统住民的郭姓回族,其先人亦与汉族先人一样地是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其他少数民族除了畲族外,总人口数很少,并且大多不是本地区的传统住民。本地畲族总人口在5000人以下,他们的先人号称游耕民族,他们原先居住在广东一带,大约在元明时期北徙进入莆仙地区。所以,他们也是迁徙而来的族群,也不是莆仙地区的原始居民,但是他们的迁徙路线与汉族和回族的先人相反。他们入迁时,莆仙地区的通用语言应该基本形成,加上他们人数有限,处于被同化的地位,对当时莆仙地区的语言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早期的北方先民入迁莆仙地区时,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并在这里运用并沿用下来,这就是莆仙方言的源头语言。当然,先民来自不同地区,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入迁本地,这就存在源头语言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后期的磨合而趋同,从而形成在本地区内可以通用的语言,又随着在特定地域的代代相承,潜移默化,最终演化成既与同源头的其他地区的语言和国家标准语言不同,也与源头语言不同的方言。

所以,现代莆仙方言是古中原语言在莆仙这一特定地域和莆仙人这一特定人群间长期演化并渐变的结果。尽管莆仙方言音声怪异佶屈聱牙,并且与现代汉语标准语言普通话的差异已经达到了彼此完全无法交流的程度,但从本质上看,其语言系统与汉语仍能对应,而并非异族语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