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这个思维习惯后,感情越过越好

以下想法你有没有曾经在脑海中浮现过:

唉,这都是命

他们肯定不喜欢我

我也太懒了吧

大家都在嫌弃我

他不爱我了吧

也许一开始,你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仅仅只是自嘲一下而已。可是渐渐地你发现,你的自嘲正在成为现实。

你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第六感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准?但其实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一切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自我实现预言: 就是,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话的方向去推动,从而借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很反常识对吧,我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给大家看看。

在亲密关系中,某一天你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对我不够在乎了。然后你开始阴阳怪气地挑他的问题来说。

比如会强调对方发消息慢了,会生气对方和别人打游戏,会因为对方没有及时晾衣服而吵架。

这些消极的行为会让对方觉得你突然很难相处。然后就变得害怕和你接触,这让你误以为他真的不在乎你。

工作中也一样,你跟某一位同事合作,第一眼看到他你就觉得特别不顺眼,很讨厌他。

在这个预设之下,原本很有工作素养的你,开始懈怠对方,要么工作交接不清晰,要么配合不及时。

在各种不配合之后,你终于和对方闹翻了。然后你发出感叹,我一开始就觉得和他不搭了,果然是这样。

在现实中,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比如社交方面,一开始你会有一个预设“大家都不喜欢我”,在这个预设的干预下,你认为所有人都会本能排斥你。

出于自我保护,为了避免这种伤害性情况出现,你直接避免和他人的来往。即使有人尝试和你接触 ,也会被你的保护行为弹开。

久而久之,大家就误以为你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然后就开始避免和你接触了。

你会发现,所有的情况基本都是,自己先预设一个很可怕的结果,然后受这个预设结果的影响,本来该好好做的事情,你不做了。

这种懈怠一切的做法,会让你的身边人感知到你的不在乎。因为感知到了你的不在乎,别人也开始不在乎这件事,最终,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去发展了。

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对你的影响,它不会调用你的理性层面,而是直接调用了你的感性层面,让你为自己的实现预言的行为进行合理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我实现预言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心理偏差。就是你为了证明你的预设结果是对的,你总能优先发现证明预设结果的证据。

可怕的是,你还会自动屏蔽掉反驳预设结果的证据。单方面任由证明预设结果的证据不断强化。

比如,我有一个学员每次咨询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而且每次都能找到理由去证明。

比如出门的时候不愿意等她一起出门,而是先去车里等她。

叫外卖的时候总是忘记自己不喜欢吃葱;

逛街的时候不喜欢牵手。

可是当我问她:“你病的时候他会不会着急,你们睡觉的时候他会不会抱你,他还愿不愿意给你送礼物,他会自己给你做饭吃吗?”

她的答案都是YES。

当我问她为什么这一切你都视而不见的时候,她就说:“好像我很想证明他是不爱我的一样。”

不幸中的万幸是,自我实现预言既会朝着坏的方向,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它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它都会在不断强化。

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被它影响以外,还可以利用自我实现预言这把双刃剑来改变自己。

具体怎么做呢?我分享一个办法:就是刻意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

语言表达习惯你可以理解为类似于口头禅这样的表达习惯。就是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本能说出来的话。

比如遇到困难时:

有的人习惯说,糟了,这次麻烦了。说明这是一个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

有的人习惯说,又是一次挑战。说明这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

有的人习惯说,生活怎么总是那么多屁事呀。说明这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

大家会觉得,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导致了什么样的表达习惯。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表达习惯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这个人。

比如当你强行使用非情绪化表达时,【事实+感受+需求】的表达逻辑会让你强行去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感受,以及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只会本能地骂人。大脑压根不会去思考什么是事实,感受,需求。这就是说话方式对我们的改造过程。

从现在开始,不妨改变一下你的表达习惯:

与其抱怨,不如激励

“好烦,又要去上班” 不妨改成 “加油打工人,又是赚钱的一天”

与其指责,不如诉求

“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不妨改成 “我需要你的关心”

与其妥协,不如承诺

“这个也太麻烦了吧” 不妨改成 “我能做好的。”

我们的外在命运与内在想象是镜像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