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四十一)
8
一纸条约,掀开喜马拉雅的大门。英国人获得了在西藏开埠通商的种种特权之后,尽管赵尔丰等对印茶进行了极力抵制,却怎么也抵当不住帝国主义者的侵入,其影响延及打箭炉。康藏地区采挖出的大量黄金和羊毛、皮张、麝香等土特产品,被英国人赚走。到上世纪末,从西藏运到打箭炉交换内陆货物的黄金,由以往的年八千盎司,锐减到四千盎司,各种土特产品也不例外。
门户开了,时代变了。往日靠茶商支撑的锅庄里,也住进了贩卖英印货的藏商。锅庄主人,仍照惯例,由他们为所住客商拉生意,买卖做成后,买卖双方依旧按成交额4%的比例,各自付给主人佣金(行话叫抽“退头”)。抽了“退头”后,客商堆放贷物和吃住等再不收费。这个特有的行规,一直延续到这个行业的消亡。
到了民国时期,继清末的“边茶股分有限公司”之后,各种商号兴起,打箭炉更发展成川边一大商业重镇。据当时的康定市政公所在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对全城十多个行业所作的调查,各种商家就有二百五十户。早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发布的《全国商会条例》中,就定上海、武汉、康定为总商会,以上海、武汉、康定为三大商埠。
打箭炉特有的锅庄,在各种公司、商号的冲击之下,逐渐走向衰落。1950年3月康定解放,当时以特有的商业行业进行登记的锅庄有43户,其中那些由“听差伺贡”而兴的老锅庄已所剩不多,不少是后来为纯商业目的而建起的。到1958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 历经数百载的打箭炉锅庄,随之消失。
历史为打箭炉构筑起座座独特的锅庄大院,构筑起边城昔日的辉煌。她留给后人的是几分神秘。绵绵茶香,叫你去慢慢回味,细细品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