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能写完却要磨蹭三四个小时?这个毛病不止你家孩子有
提及孩子写作业这件事,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明明一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
却能写三四个小时!
而往往,面对“拖延”的孩子,
家长的手段就是催催催。
“快点写!”“再不写就该挨打了。”
然而,
无论家长如何着急,
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于是,
鸡飞狗跳的场景经常上演。
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疗孩子的“拖延症”呢?
来来来,
今天考学君放出大招,
坚持做,疗效看得见!
河南商报记者 李志远
一写作业就得上卫生间
“一写作业就得上卫生间,一去就是四十分钟,自己没有规划,说她又不听,写着玩着。”
近日,家住郑州的宋女士给考学君发来微信称,她的孩子患有严重的“拖延症”,写作业时总是找各种理由,明明一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却能写三四个小时。
面对孩子的“拖延”,宋女士心急如焚,期间,她也想了很多的办法。
“有时候先讲道理,赶快做完了就可以玩了,周日白天专门没安排课就是想着带她可以出去玩玩。”宋女士介绍。
可是,很多时候,这些方法并没有什么用。
“结果每次都是好说好劝不顶用,最后发火吵一顿,或者揍一顿才能老实。”宋女士称,自从孩子患上了“拖延症”以后,她的心情就没有好过,只要孩子写作业,场景必定是鸡飞狗跳。
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宋女士既着急又担心。
在她看来,孩子的“拖延症”不仅影响了学习,还影响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说也说了,打也打了,但是孩子的变化不大,我都不知道该咋弄了。”宋女士担忧道。
“拖延症”多是这些原因导致的
“拖延症”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症状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亚灵说,拖延是一种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它形成的原因实际上很多种,也比较复杂。
“早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对工作或学习任务不感兴趣。”孙亚灵介绍,这些都可能是孩子患上“拖延症”的原因。
谈及“拖延症”对孩子的影响,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名师、东关小学教师曾迪表示,“拖延症”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孩子的各项潜力发展。
面对孩子的拖延,父母们催促、发脾气也总是于事无补,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面临父母的催促声和急躁情绪,他或许以沉默不语、拖延等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被动攻击”。
在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教师李茹看来,孩子患上“拖延症”,往往是这四个原因导致的:
01
孩子自身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了写作业不专注;
02
作业量多或者作业难度大;
03
学习目标不明确;
04
缺乏父母的监督。
那么,如何去防治“拖延症”呢?
别着急,接下来,考学君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防治方法。
摆脱“拖延症”,试试这些招
关于如何防治“拖延症”,曾迪给出了她自己的一些建议。
1.把责任还给孩子
很多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事,都被父母干完了,表面上是节省了时间,实际上是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孩子的做事能力只会越来越弱,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拖沓和懒惰,十分地依赖父母。
家长们的“越界”行为,把孩子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缺少责任感。
所以,不妨把责任还给孩子,不再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重视起来。
2.换一种方式催促孩子
一味的催促只会给孩子制造紧张情绪,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对你没信心,我必须监督你完成每一件事”,所以我们常常能够见到这样的搭配,一个磨叽的孩子和一个唠叨的家长。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慢慢做事是一种天性,因为孩子在探索未知和享受过程,家长们不妨多一点耐心。
可以尝试将“赶快”变成“我希望”,比如,我们7:30要出门,我希望你提前5分钟就准备好。
也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我们10分钟之内就得出门,这样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那么只能少看前面一段,或者下次去看了。
大人和孩子的生活节奏本来就不一样,家长们可以尝试着去适应孩子的节奏,而不是将自己紧张、焦虑、愤怒的情绪带给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质疑自己,造成心理失衡。
3、让孩子承担拖沓的后果
父母们可以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或者就放任孩子迟到,让他直接得到教训,那样他才会明白,自己的磨蹭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当孩子失去了父母的保护伞,承担下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磨蹭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
4、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表扬
其实很多孩子写作业磨蹭最主要的心理原因,还是因为不感兴趣,会下意识的排斥,所以会走神、干其他事情。
不仅仅孩子这样,很多成年人也会对不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拖延抵抗的心理。
所以,家长们不妨在这个时候,少一些催促,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比如可以时常对孩子说:“你要是做得再快一点就更棒了。”
“你今天比过去进步很多哦。”
“你最近写作业快了很多哦,妈妈奖励你,就带你去你最爱的游乐园吧。”
当孩子感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这些鼓励和表扬就会打动孩子,继而引起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