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的“内壮”与“调息”
命门顶起与尾闾下垂
站桩时的命门顶起是练习者的一种“内视”,恰恰与人正常的状态相反,因不同则是文化生产的技术动力,也是练习者“内视”的一种文化转换。
所谓命门顶起就是在尾椎内扣下坐同时,命门穴有意识向后顶起。命门顶起能够将后腰弯曲处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过分地向后顶。
通俗地讲,正常人命门处都有个坑,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而有利于去除拙力。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腰的重要性。而返观“命门”,认为它又是腰的第一主宰,以凸显“命门”的核心地位。
“命门”是带动四肢的纲,通过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完整协调一致,立身中正不偏,八方支撑,无不顺遂。
当然,在命门顶起的同时,还要松腰松胯,尾闾下垂。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体,但它又不是直的。需要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在外面被韧带所封住。尾骨一转动,带动骶管裂孔的韧带,使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振动,而传到脑子里,使之产生“消费”的欲望,更加喜欢这一动作。
由此,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当尾闾往下垂时,且不能一味的往下垂,要同时提谷道(提肛门)相结合,免得气机下降而出现不良反应。
站桩的“内壮”与“调息”
站桩是一项“外静内动”、通过“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形式状态,以求“内壮”。“内壮”中的“内”意指在中定状态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通过蓄力于内,调节于外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增加反应灵敏度等,将劲力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桩功既有外形的要求,又有内在的意蕴。
在站桩中获得“内壮”,须与“调息”相结合。只有把“调身、调息、调心”结合起来,才会达到内壮的效果。现代医学认为,站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等充分配合及互相作用。
“站桩,式简而效宏,外静而内动;血液由内脏流向四肢,并远达末梢微循环系统,且具整体效应。”(曾庆余的《锁议中下“根器”者练功》)
整体效应的结果,呼吸系统功能加强了,从而保证了血液中气体运行的畅通,使各部组织能够在运动中及时补充大量氧气。
站桩的时候,身体是弧形的,身体没有棱角,这样更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周身气血运行通畅,加快了新陈代谢速率,自然对身体有好处。
站桩总的要求,注意力要集中,平心静气,保持自然呼吸,这样呼吸就会深、慢、均、细。在站抱球桩时,平心静气,配合着呼吸,会感觉气从下到上运贯全身,畅达四肢,且沉稳有力。
-
-
在站桩快要结束收功时,练习者的肢体动作要有所改变,两臂的内圆由小变大,做开合并配合腹式呼吸,3-9次。而后两臂的内圆变成方曲线,结合屈伸膝而上下柔和运动,配合腹式呼吸,再3-9次。最后一次两手相合于丹田。这就是所谓的“引气归元”,享受着由站桩而带来的内在“消费”——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