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明的戎马生涯

顾文明的戎马生涯

□陈静

它被称作中国最危险的边界走廊,亚洲最惊险的神奇公路,全球最高耸的跨境道路,世界最恐怖的死亡之路……

它就是——中巴友谊公路,G314线,又叫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国际公路、帕米尔公路,是一条连接中国西部与巴基斯坦的公路,英文简称为KKH。

20世纪60、70年代由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主要是我们新疆和内陆派去的1.5万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1979年喀喇昆仑公路正式宣告建成。

在这1.5万援建人员中就有我们淮阴籍的5个人。现在还健在的只有顾文明和夏桂明两位老人。

来到老家孙圩子邻居、顾文明的工商局宿舍楼201室,寒暄落座,家居陈设老旧简朴,沙发右边墙壁上挂着一把斑驳沧桑的军用水壶。顾文明拿出他珍藏的宝贝:纪念章、证书、报纸等物,打开了话匣子。

秦营种菜  宜兴带兵

顾文明是顾大胆(前文《扁担顾大胆》)的孙子顾大厨(《大厨顾永祥》)的四儿子,11岁念书,17岁小学毕业,没有机会念初中,于是就被下放劳动。23岁入党,做过耕读小学教师、青年团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26岁社教队正准备培养他当第一书记时,他瞒报岁数(4岁)报名参了军。

1968年3月7日,顾文明胸戴红花,乘着运兵车第一站就到达六合秦营村。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6531部队142团三营工程兵,负责开山筑路打坑道,住的是地窝子,也就是地窖上面搭几根棍和柴禾,再铺上油布,生活十分艰苦。

部队开拔到马鞍山,顾文明已经被任命二班长,营部留下他负责在基地种菜,因为自己瞒报岁数,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做事十分谨慎、卖力,蔬菜基地搞得有声有色,后勤保障充足,连部准备为他申报三等功,但因为有人反对,说一线开山放炮都没有人立功而最终放弃。

干了一年多,部队在无锡宜兴休整,老兵退伍,新兵入伍,顾文明又负责带兵,在填表格的时候他觉得不能再欺骗组织了,如实填写了实际年龄。

部队支部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个人要求汇报思想和工作表现,他向组织坦诚说明自己迫切想当兵而瞒报岁数的情况,党组织根据他的实际表现表示谅解并给予安慰:要求他放下包袱,好好工作。

壶口架桥  暗修隧道

1969年,部队在宜兴整休几个月后,又从江苏来到山西、陕西,来到黄土高原,在壶口瀑布上游架设明桥,在壶口瀑布地下修筑隧道。据说这是军事工程,属于国家机密,任何人都不得泄露。部队就住在七郎窝,即杨七郎被害的地方。

有一年夏季,上游山洪暴发,洪水似猛虎下山轰隆隆翻滚下来,桥上桥下河岸都是钢筋水泥木料等建筑材料。战士们眼看国家财产将蒙受损失,就主动用绳索捆绑身体,一个一个牵连,抢救物资。

参谋长站在岸上急得跳脚直喊:“不要下去!不要下去!”突然一个巨浪袭来,战士唐开明一不小心还是被洪水击倒、吞噬,十几个战友拼命抢救,唐开明呛了几口水,终于被拽上岸来救回了一条命!

此时营长李鹤鸣正好看见顾文明,立即命令他口头召集各连连长开会,清点人数。顾文明如离弦之箭,应声而去,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命令,全营连长都在第一时间准时集中到营部开会。清点完人数和受灾情况,除了几个战士受点轻伤、部分物资被冲走而外,其它没有什么损失。

由于基地种菜成绩突出和这次出色完成传令兵的任务,加上平时的表现,顾文明被破格提拔为排长。

北疆筑路  南疆垦荒

1971年,在壶口瀑布工程紧张进行时,顾文明所在的142团,又被抽调一批干部战士,包括他自己重新组合,成立道路工程团,自负盈亏。部队开拔到新疆石河子时,他负责训练新兵;在伊犁新源时带领战士开山筑路;在乌鲁木齐修筑人民机场,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基础工程。

在乌鲁木齐时,就住在工建师招待所,这一年29岁的他探亲回家,闪电式结了婚,还按照政策把家属和五弟顾文龙带了过来。五弟是留下了,安置在建设兵团当兵;家属只住了三个月,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连户口都没有留下就匆匆忙忙回老家了。后来才知道,主要是因为他经常做梦梦见老父亲死了,担心家里才忙着打发妻子回家。

新疆幅员辽阔,除了雪山草地,就是荒漠戈壁。由于粮食短缺,物资紧张,经常是挖野菜补充,好多人吃得脸都浮肿。冬天道路封堵,就从雪山上背着面粉、粮食等物资顺着雪道滑下来。

部队从北疆开拔到南疆,在和静和库尔勒,工程团留守驻训,坑荒造田种粮食,补充物资,多数战士住的是地窝子,还有的干脆和泥垒墙,屋面铺上编织好的红柳席,再铺上一层厚厚的芨芨草,简易住房就成了。

喀喇昆仑  援巴天路

工程团整训完毕,接到上级任务:部队准备开拔巴基斯坦,喀喇昆仑,援巴筑路。这已经是第二梯队了,中国境内基本完成。近万人,一千多公里,200亿无息贷款,中巴友谊,国际交往,政治意义重大。原先苏联想插手,但是没有成功,后来还是和中国签订了协议。

青山处处埋忠骨。根据周总理指示,援巴筑路即使牺牲,尸体也不准运回国。1974年3月21日,临行前,每个官兵都抱着牺牲的准备写下了血书,签署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字的就摁上血指印,缝在衣服里面。到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从喀什出发,战士们乘着解放牌汽车,顾文明和战友们一路唱着自己编的顺口溜:“七四三二一,快足向西行,一路溪水一路风,面向西来心向东。”一路挺进,向巴基斯坦的塔科特前进,遇山劈山,遇河架桥!

喀喇昆仑是地球上高纬度冰川和山岳最发达的山脉,宽约240公里、长800公里,其中海拔超过7260米的山峰就有19座,属于世界上气候最恶劣、人口最稀少、冰川和磐石最密集的极地山脉,也因此被土著称为“黑水之山”。

1976年9月,公路修到巴基斯坦境内。指挥部任命顾文明为一支队二大队五中队四分队分队长(排长)。穷山恶水,条件艰苦,工作任务重,空压机、打眼放炮,8、9米宽的道路,国家二级标准。他们10天一个休息日,每天10平米的工作量,两年才能探一次亲。

公路全线海拔最低点为600米,最高点为4694米,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雪崩、山体滑坡、落石、塌方、积雪、积冰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沿途路面和桥梁设施经常遭到破坏,随时会夺走援建人员的生命。13班副班长徐兆军就是在放炮中不小心,腿被炸飞的石头砸断,差点儿送了命。

9月2日早晨9时(北京时间6时)左右,山脚下的部队驻地,战士们刚刚起来洗脸刷牙,只听外面有人高喊:“塌方了!塌方了!”

顾文明一个箭步冲出帐篷,回头一望,只见北面山腰间足有篮球场大的山体像刀削一样,泥土、树木连同巨石齐刷刷如猛虎般冲将下来!

天崩地裂。战士们手忙脚乱,纷纷呼喊躲避。河南战士李福现,反应迟缓,刚涮过牙,正拿着茶缸往帐篷里走去……

“快躲开!快躲在石头下面!”湖北战士、高个子朱克昌也动作缓慢,顾文明急得高喊。几十米的距离,想救也来不及了。

顾文明心想,这下完了!家中的父母兄弟、老婆和两个孩子……无暇多想,本能的反应,迅速抱头趴在身旁的巨石后面。

待到烟尘散尽,只见眼前一片狼藉:60多个帐篷被砸坏20多个,帐篷铁架都被砸弯卷起来!李福现的半边脸都被砸没了!身旁的巨石上溅满血迹……惨不忍睹!

22岁的战士李福现走了!战士们眼含热泪,忍着悲痛,送别战友;10元薪水每人拿出9元凑齐寄给河南战友家中。事后统计,战士们腿骨裂了、胳膊断了、牙齿掉了不计其数,光重伤的就有10多个。

1976年10月10日,四连连长探亲回国,指导员夏桂明带队负责爆破一个山头,要把整座山掀进万丈深渊。可能是急于求成,早日完成任务,准备不足,十几吨炸药部署完毕,引爆以后,愣是没有成功。山头纹丝不动。团营连组织领导小组,选拔一级爆破手组成两个排,再次上去排险,谁知25个战士都被塌方所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原来山体爆破后整体松酥,极易塌方滑坡,酿成不可挽回的重大事故。最后追究责任,夏桂明被记过处分。其实为了抢进度、抢工程,导致事故,工程团领导集体都有一份责任。

早期牺牲的援建人员的遗体大多运回新疆喀什市安葬,后来则根据国内有关指示就地安葬。在巴基斯坦靠近中国边境的小城吉尔吉特建有中国烈士陵园,埋葬着88名在喀喇昆仑公路建设中遇难的中国工程人员的遗体。

事故出来以后,苏联大做文章、进行反宣传;巴基斯坦总统铁托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慰问;国家派外交部长陈慕华率领慰问团来巴访问,巴方派员随同陈部长一起到达筑路一线慰问兵团战士,慰问团带来了茶杯、钢笔、纪念章等礼品,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带来了中巴人民的友谊,也带来了祖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四年半的艰苦奋斗,喀喇昆仑公路初具规模,还有一年半就可拿下整体工程,胜利在望。

可谁知顾文明身体却越来越不行了。由于水土不服,加上高寒缺氧,又长期食用压缩食品和罐头,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患上了慢性痢疾,两、三年时间拉肚子,身体越来越消瘦,走路说话有气无力,上工地有时还要借助拐杖。打封闭针止痛,药效过后,肠子如刀绞般疼痛,黄连素药吃了有几大碗,却始终不见效果。由于长期失水,电解质紊乱导致晕厥,几次抢救挽回生命。探亲回家时骨瘦如柴,母亲差点没认出他来。

一天,营长找顾文明谈话,说还有一年半时间,如果能坚持就留下来,实在不行就转业吧。顾文明说,工程没完工,我实在不甘心,无奈身体不争气,也不是闹情绪,我同意转业。

喀喇昆仑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城市喀什,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境内616公里。

它被誉为人类建造金字塔以来的第八大奇迹,世界上最美的公路,当代的丝绸之路,中巴的友谊之路……它是古丝绸之路西道,沿途是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岭,悬崖峭壁的高山峡谷;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它历经十年修筑成功,且需常年维护。

统计数字表明,整条公路上有主桥二十四座,小型桥梁七十座,涵洞一千七百多个,共用了八千吨炸药,八万吨水泥,运送土石三千万立方米。

退而不休  初衷不改

1978年9月,顾文明因为身体原因退伍转业回到地方,被安排在工商部门工作,从工商所长到区工商局个协。足迹从徐溜到五里,又从五里到徐溜,再从徐溜到区局。始终不改军人本色,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六管一打一制止”,勤勤恳恳奉献了24年。获得区局“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受市局两次表彰,直至光荣退休。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他受聘淮安市关工委校外教育辅导员,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他经常编写顺口溜教育儿孙和其他孩子;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孩子们在区体育馆进行军训,磨炼孩子们意志,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孩子们都说“跟四老爹玩有意思!”;还常编写歌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向十九大献礼”等到老年协会演唱。

2019年6月14日,淮海晚报记者采访他和夏桂明的新闻报道在晚报第三版刊载;今年纪念日,他又光荣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对照46年前的援巴纪念章,他感慨万千。

如今已经78岁,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四个孩子都是国家公务员,两个孙子,一个在杨庄医院工作,一个今年刚刚考上红色基地延安大学。

10年军旅,转战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天山之麓,荒漠戈壁,一路风风雨雨;特别是4年半援巴筑路,给他人生镀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喀喇昆仑筑路精神成为他一生受用和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着前后相隔46年的两枚纪念章,顾文明的笑脸像晚霞一样灿烂,绯红。

2021年8月30日于淮阴

作者简介: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