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输液可以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误区有哪些

虽然脑卒中存在着“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但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目前,国内在脑卒中的预防方面存在许多的误区。

误区1:定期输液预防脑卒中

秋冬季节,气温刚刚发生变化,就有一些中老年人纷纷到各医院和诊所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脑卒中发作。这些人多存在“输液好,有病治病,病防病”的心理,而实际上这是没有预防脑卒中价值的。

秋冬季虽是脑卒中的高发期,但是仅靠这种输液来预防脑卒中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目前病人预防性输液主要是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清除自由基或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药物,这些药物从理论上讲可能对防治脑卒中有一定作用,但是一个方案的可行性需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

误区2:拖延治疗时间

脑卒中多为急性发病,研究表明:脑缺血发病后最初的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内神经细胞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时,就不可能完全恢复,甚至会出现再灌流损伤,这是脑卒中不能完全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区3:年轻人不会得脑卒中

很多人觉得,脑卒中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卒中。其实,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其中,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4: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5:药物毒副作用大,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但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6: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卒中,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卒中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误区7:重药物轻康复

目前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可是不少病人还是遗留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上肢屈曲挛缩,下肢僵硬、走路画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误区8:运动过度

一些老年人对脑血管病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每天活动几个小时,进行晨间锻炼。临床上常见不少老年人在早晨锻炼时突发半身不遂,实际上许多老年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身体的耐受能力有限,而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因此,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程度不宜剧烈,应适度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