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并不重要
教什么并不重要
作者:李广生
对于是否能被学生记住,教师总是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样子,他们当面对学生说:“你们能否记着我无所谓,更不求将来你们能感谢我,我只怕把你们耽误了,将来你们埋怨我。”但事实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留住学生记忆的深处。教师是用生命工作的人,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成为生命的过客。
如何才能留在学生记忆的深处?这个问题少有人研究。如果可以选择,是把自己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还是把知识留住学生的记忆中,我想绝大部分教师会毫不犹疑的选择后者。他们甘心做幕后英雄、做铺路石、做人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要先于自己从学生的记忆中消失。而在另一方面,即便那些知识被遗忘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依然留存,也足以证明教育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是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能够并且需要迁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留住学生记忆深处的往往是这些,它们弥足珍贵。
教师想尽办法把知识留在学生的记忆中,甚至不惜为此而破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使用暴力、恐吓、羞辱的方式,用焦虑和压力进行驱动,结果通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为自己开脱:长大后你就能理解我了,我宁可你们现在恨我,也不愿意你们将来骂我。确实,很多学生长大之后对教师当年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但谁又知道那些痛苦的经历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有人感谢教师当初对自己的“折磨”,声称若是没有教师那样对自己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只能说他是幸运的,因为还有更多的不幸者倒在了当年的阴影中再也没有起来。
寻找记忆深处的教师,这个调研希望解开这个谜:什么样的教师和教师的什么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重要影响。我花费了很长时间对190条留言进行编码,试图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学科分布来看,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更容易留在学生记忆的深处。班主任是我预料之中的,因为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类似于学生的父母,吃喝拉撒、学习、思想、纪律什么都管。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接触的机会最多、交流的领域更广,所以更容易留住学生的记忆中。有美好的记忆,也有痛苦的记忆。
语文教师能够被更多的学生记起,恐怕和这个学科突出的人文性有关。语文教师似乎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有优势与学生形成情感的交流,而对学生产生学术之外的影响,所以更容易留住学生的记忆中。这至少提醒语文教师要珍惜自己的学科优势,要把握好课程中天生就有的丰富的育人资源,不要一门心思的“育分”,更不要把有意义的语文搞得没意思了。
数学教师相对而言被学生记住的比例小一些。数学的课时量不小,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而且也很重要,学生为此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为什么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考试,教师并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没有让他们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品味到思维的乐趣,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害怕数学,甚至被数学所折磨。很多孩子在很小就被认定为“不是学数学的料”。考试结束之后,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师被他们一起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直到中学才正式进入课程,但居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把这些学科的教师留住记忆深处。这颇令人费解。科学自身的魅力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相关试验动手机会的增加,为这些学科增色不好。
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师也有一部分被留在记忆的深处,但他们赢得学生主要靠的是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这些学科没有考试压力,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所以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歌唱的好、画画的好、球踢的好,便征服了学生,同时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与这些教师的关系更加深厚,类似于师徒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师生。
调研结果显示,学科与能否留住学生记忆深处存在相关性,比如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更容易让学生记住,但所有的学科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实并不存在“副科”和“小科”的概念。教师需要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让学习更有人情味,而不只是枯燥的知识的获取。教什么学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教。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