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我先看到你

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青城地铁已经成了我首选的出行方式了。今天,带着女儿上街,去给她买新年衣服。我一个人出行的话,直接就用青城地铁APP就行了,但女儿没有智能手机,只能通过自助终端机买票。
目的地是“成吉思汗公园”。我先找到2号线,然后顺着线路挨个寻找,当看到“成吉思汗广场”的时候,很容易错把它当成“成吉思汗公园”了,因为在我们的概念里,广场和公园都是开阔的公共空间。对一个不了解这个区域的人来说,很容易看到成吉思汗广场,就以为是目的地了。不光是买票的时候容易搞混,下车时更容易出错。有一次,我坐在座位上一边看手机,一边留意站名的播报,当听到“成吉思汗”这几个字就下车了。直到走出地铁口,被周围陌生的环境吓了一跳,才发现自己提前下车了。
所以,当女儿发现“成吉思汗广场”站的时候,我立刻往后面跳了一站,找到“成吉思汗公园”,并提醒女儿要注意这个陷阱。确定了这个位置,我就用手指点“成吉思汗公园”这几个字,但是毫无反应。我快速连击,并加加大点击力量,依然没有反应。我想是界面卡顿了,因为经常看到有贴着“机器故障,暂停使用”的自助售票机。我返回初始界面,再次点击,结果和刚才一样。这时在一旁观看的女儿说:“你可以点击一下那个蒙古包”。果然,点击蒙古包后,立刻出现付款页面。
我为什么非要点击那个字,而不是蒙古包呢?
第一,当我把注意力都投向辨识文字的时候,那些蒙古包就变成文字的背景了。这就是格式塔所说的“前景-背景”关系。“知觉场分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指首先引起知觉注意的部分,背景是隐藏的部分。”第二个原因是,线路上所有的蒙古包都一模一样,而且图形很具象,包含很多线条细节,我们很容易把它当成一个装饰性的图片,特别是蒙古包的后面也有蓝色的图案。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手机和PC界面中,按钮图标一般都要简化成简单的轮廓。
第二,文字之间相隔很远,点击一下很轻松。而这些大图标挨得很近,就像道路塞车一样,把整个线路都铺满了,点击这个,还要用眼睛把它和旁边的区隔开,遇上个手指又粗又糙的,稍带一下也不无可能。
第三,我找到了站名,本以为直接就能把事儿办了,结果发现还得去找它的上级部门。这个设计从形态到功能,可真不怎么样。

理论标签:格式塔图形与背景关系、联想失误、视觉分辨、视觉识别、文字语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