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80):磨砺以需——释“需”

朱英贵

成语“磨砺以需”本作“摩厉以需”,意思是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这个成语源于《左传·昭公十二年》的“摩厉以须”:“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此中的“须”当为“需”的通假字,而“需”的造字本义就是等待的意思。本篇就来谈谈这个“需”字的构字理据。

一、“需”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1:疑是“需”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

图2:“需”字的金文字形及形体演变

“需”字未见于甲骨文,有人认为图1中的两个甲骨文字形和一个金文字形是“需”字的初文,但从构字理据来看,它们跟“需”字并非同一个字。因为“需”字从“天”从“雨”,而图1中的古文字字形是从“大”从“水”。在汉字的构字理据中,“天”和“大”表示的含义各自不同:“天”乃人的头顶之上的空间,属于自然范畴;“大”为正面人形,属于人体范畴。“雨”和“水”表示的含义也各自不同:“雨”乃天上之物,作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一般不作用于个体的人:“水”为地上之物,既可以作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也可以作用于个体的人。因此怀疑图1中的两个从“大”从“水”的甲骨文字形和一个金文字形,要么跟人体出汗有关,要么跟人体沐浴有关,但是却跟降雨无关。

而从“天”从“雨”的“需”字则应该是跟降雨有关的字,因此讨论“需”字的构字理据与形体演变当以图2的几个字形为依据。“需”字的金文字形从“天”从“雨”会意:下部为“天”,上部为“雨”,表示天空有雨。然而“天”字的造字本义虽然属于自然空间范畴,但它毕竟是跟人的头顶有关的空间,所以“需”字所含有的“有雨”的意思一定是跟人类有关的雨。

《説文解字》卷十一雨部:“需,𩓣也。遇雨不進,止𩓣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

许慎所解释的大致意思是:“需”,就是等待的意思。遇到下雨无法前进,就停下来等待。它的字形采用“雨”作为表意偏旁,采用“而”作为声旁。《易经》上说:“云上升到天空,就可以“需”(等待降雨)了。

看来许慎的解释也是“有雨”的意思,而且又确实是跟人类有关的雨,但是他的前后解释是矛盾的:他先说“遇雨不进”,意谓等待雨停了再行进;后面又说“云上于天”,意思是,天上有云还没下雨呢,意谓等待下雨。这样看来,“需”字的造字本义无疑应该是“等待”,只是它的构字理据究竟是等待下雨?还是等待雨停?要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拿《周易》中的“需卦”的意思来做参考。《易·需》的卦辞与爻辞如下:

(水天需)坎上乾下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需卦”是以坎、乾合成的。坎为水,乾为天,故曰“水天需”。坎居乾外,水在天上。以水上天示云雨之象。故“需”字上为“雨”,云随天覆,下垂成雨。故“需”字下从“而”,“而”乃天字之变形,亦覆而下垂也。整个“需”字,是水天一气,雨在空中之象也。

就卦理言之,凡物之所养所求者,必因其所关重要,而莫能自已,乃不得不需之也。“需”就是等待获得的意思,故“需卦”的前五条爻辞分别为“需于郊”(初九)、“需于沙”(九二)、“需于泥”(九三)、“需于血”(六四)、“需于酒食”(九五),最后一爻(上六)“入于穴”,意谓应该等待得到的都得到了,该回到穴居住处了,终吉。

古老的《周易》在用字用词方面是接近于汉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的,故据此可以推定,“需”字的构字理据应该是等待下雨,而不是等待雨停。也就是说,“雨”是先民求之不得的渴望之物,有了阳光雨露,才有民生的食饮所需、衣饰所需、居住所需、生聚所需……乃至于德业所需。因为这些都皆视其必要故名之为“需”。愚以为,原始人类是不会太在意什么下雨了等雨停了再走(遇雨不进)这些小事的,也不会为了不淋雨而创造出一个“需”字来的,只有等待降雨才是民生之大事。

“需”字的小篆字形直接承继金文的形体(见图2),只是下部的构件“天”由于传抄的原因讹变为“而”了。许慎《说文》依据发生讹变了的小篆字形解义,故云“从雨而声”,把“需”字看作是形声字了,其实它是一个从“雨”从“天”的会意字,其构字理据应为等待下雨,其造字本义当为等待。

二、“需”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需”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等待。例如:“需,须也。”(《易·需》)孔颖达疏:“是需,待之义,故云需,须也。”再如:“小童入报:‘有女子往来室中。’妻遽出视之……需戬归,责之曰:‘买妾屏处,顾不使我知。’”宋·洪迈《夷坚乙志·杨戬二怪》)又如:“简卒节饷,修其政刑,而威信布之。需之数月,未有不望风束甲者。”(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需”字由等待的意思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表示需要。例如:“国之需贤,譬车之恃轮,犹舟之倚楫也。”(北齐·刘昼《新论·荐贤》)再如:“君才适时需,正若当暑扇。”(明·高启《赠杨荥阳》诗)又如:“也无需在作品的后面有意地插一条民族革命战争的尾巴。”(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由此需要的意思又可产生如下一些深层引申义:

一是表示需要的东西。例如:“诏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兴者,与民均纳供需。”(《元史·成宗纪二》)

二是表示需索、勒索。例如:“复遣李国昌使宋需粮。”(《元史·太宗纪》)再如:“只为前日毛延寿,指写丹青,遍需金帛。”(明·陈与郊《昭君出塞》)

三是表示应该、必然。例如:“儒者本无所谓教,达而在上,穷而在下,需不能出此范围。”(清·王韬《原道》)

其二,表示迟疑、观望。例如:“需,事之下也。”(《左传·哀公六年》)杜预注:“需,疑也。”杨伯峻注:“诸大夫且谋逐除高国,因劝高国尽灭诸大夫,迟疑等待乃下策。”再如:“率故多尤,需为事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其三,表示供养、给用。例如:“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易·序卦》)再如:“长宁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盐利。”(《宋史·高定子传》)

其四,表示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例如:“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易·需》初九爻辞)再如:“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易·需》九二爻辞)

其五,表示懦弱、畏怯(读作nuò)。例如:“行数千里,马不契需。”(《周礼·考工记·辀人》)郑玄注引郑司农曰:“需读为畏需之需。”再如:“当术需敌,离地,斩。”(《墨子·号令》)孙诒让间诂:“需读为懦……需敌,谓却敌也。”又如:“且夫以君畏臣,以上需下,则必示弱而取陵,殆非致福之招也。”(汉·王符《潜夫论·巫列》)

根据上面对“需”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需”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需”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需”字的成语很少,主要有如下几个:

摩厉以需——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同“摩厉以须”,《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表示等待)

需沙出穴——指遇险凶而能幸免。源自《易·需》:“需于沙,小有言,终吉。”和“需于血,出自穴”。(表示等待并幸遇)

不时之需——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语见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表示需要)

各取所需——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语见巴金《在尼斯》:“读者们不是一块铁板,他们有各人的看法,他们是‘各取所需’。”(表示需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