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月饼

〓第 1629 期〓

文|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再买,可加微信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年之中最盼望的两个大节日,其中之一就是中秋节了。

每年八月一近,就盼望着家里打月饼,确实,那个时候村里已经有人家开炉了,但打月饼的人家很少,往往是村里的那几家富裕户,人家早早打,当然也是为的早早就能给孩子们吃上。离中秋节还有十来天,人家家孩子就能每天扛着月饼“招摇过市”,我们的那个馋啊,简直就是无与伦比。回家嗡缠上母亲几遍也无济于事。她会以从容不迫的态度,风轻云淡地把你拒之于千里之外。

“吃、吃,就懂得个吃,这大秋天的,谁能顾上给你们打月饼?”

我们嚅嗫着说:“队长愣胖头和保管三黑蛋家好几天前就打下月饼了,油拉拉,黑红黑红的,看见也真香了!咱们家就不能也早早打列个那样的月饼吃它?”

母亲把嘴一撇,似笑非笑地说:“不看你老子那个脑袋,能和人家赛了?人家全家人不劳动,家里的白面也吃不完,闲的就是个打月饼吃了,你老子把头受得快跌呀,家里有几碗白面?你们知道了?到时候自然给你们打呀。现在着急也没用。”我们只能哭丧着脸,心里却充满了火山爆发般的愤怒,不再想和她说话。

后来再大一点,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内心之苦,她何尝不想让我们也早早扛着一个大月饼,饿了就抱着吃,可家里条件无法达到啊!一来因为秋忙,确实有顾不上的理由,但关键是家里白面、油糖缺少,怕打上五七八斤面的月饼,三两天就让我们偷吃完,所以母亲的态度那简直是稳如泰山,迟迟不给打。

一直到临近中秋三两天,傍晚收割庄稼回来,把从地里背回来的那些杂草堆放到院里,灰头土脸的母亲还没顾上擦把脸,就安顿父亲说:“今天咱们也打月饼哇,你一会儿拿上面和油去排行行圪哇。”然后从一个泥瓮里搲出一盆面,还是那种颜色发褐的全麦面,说这样的面和的油少点打出来的月饼也好看,再从柜里的一个瓦罐罐里拗切上半天,弄出大大小小几疙瘩铁一般硬的黑糖, 还从二尺高的那个黑不溜秋、油渍渍的大洋瓶里倒上两小瓶臭蓝蛋油,把这些东西打包好了交给父亲,先送到打月饼的人家站位子去。然后才喂猪、做饭等。

家里吃完了晚饭,就认灯了,根据排队的顺序,估计着时间差不多的时候,父母才动身前往,我一定像个跟屁虫一样也缠着要去,母亲就会说:“不敢定几时才能打下,到时候你瞌睡的,谁顾上抬你?”父亲说:“瞌睡的时候那里哇圪窝不了一会儿,走的时候喊醒他不就行了?”就这样,我们一家的三口,拿上几块炭,提着一个准备盛放月饼的框子或水桶就到了打月饼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我家多数时候在下半夜才能轮上。

undefined

那个时候开炉打月饼的人家也没有挣钱一说,就是有闲房的人家利用旧有的锅灶,上边架一个平底锅,再在一块圆铁板上弄上几个窟窿,用铁链拴住了,顶部加一根横杠吊在房梁上,铁板上用大煤块砌成一个半圆的形状,除留下几个通风口外,拿泥巴抹住了大部分,中间是空的,点燃了,等烟气小了、炭块红了就可以运作了。男人们在地下看炉,女人们坐在炕上的大案板旁一个一个地撅剂子,揉圆了捏,为了品相好看,多数人家还或用梳子在月饼上扎下一排排锯齿状的印迹,或用胡萝卜刻成的五角星蘸上红水水,在月饼的正中央点个红印等。

那时村里也开不了几盘月饼炉,所以每个炉一旦开了,一家挨着一家打,每家都得自己准备几块煤炭,看到那里快烧塌了,就及时补上一块,就这样修修补补,一盘月饼炉最长时间可持续半个多月,直到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才停火。开炉的人家把自己家的月饼打完后,就不再管炉了,反正一村一院的,谁来打就打吧,几时打完几时算,他们家唯一能获得的回报,就是每家打完月饼后,不管好赖给送去三两个让尝一尝,再就是主人闲暇的时候,随时走进月饼坊里,圪蹴在地上,嘴里含着一管自家种的旱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和人们东拉西扯,天上一昼夜,地上五百年地胡嚼上半天,把本来就黑龙画虎的个家,熏得更加烟喷雾罩的看不出模样。

晚饭过后,天刚黑下来那一会儿,月饼坊里的人还是挺多的,这家拿来了油面来排队,那家提着月饼要走,说说笑笑,闹哄哄的,到了下半夜的时候就变得冷清,甚至寂静起来,因为就剩下两家的四五个人了,一家是正在打的,一家是正在等待打的,他们似乎也说累了话,都默默的,机械地重复着干活的动作,偶尔会清晰地听见外面的风声,或干活不小心碰撞了东西的声音。

半夜时分,我们家也终于打完了,提着一筐子月饼,走在宁静如水的夜晚,闻着扑鼻香的月饼味,偶尔望一眼天空眨眼的星星,心里不由自主地就是一阵高兴——我们终于可以吃上月饼了,于是睡意全无。

因为穷,家里打月饼的面,放入的油糖少,干巴巴、硬片片、白扎扎的,可就这我们也是香得直流含水,在中秋节之前,想吃一个整的,母亲也舍不得给,而是把一个月饼切成好几小牙牙,我们只能紧着牙咬,小口小口地品,现在想来都觉得心酸。

到了中秋节那天,我们会得到母亲分给的几个槟果,当然也可以吃到一个完整的月饼,还甚至被大人委以重任,用一根细纸绳捆着五个用纸包了的月饼送给几家至亲,当然也有亲戚给我们回送,对回送回来的月饼,我们最感兴趣,总要偷偷摸摸地看看有我家的好吃没有,却发现基本大同小异,油糖都不多,一点也不像现在的月饼,湿溻溻、甜盈盈、润乎乎、油渍渍的。

undefined

眨眼之间,人生过半,但儿时的月饼,尽管远远达不到现在的质量,但那个味道一直还深深印在记忆的深处,香在嘴里,甜在心里……

如今,吃月饼早已不用再等到中秋之时了,中秋吃月饼,似乎成为了一个象征,实实在在吃的那个意义恐怕不多,更深远的在于精神意义吧?尤其对于中老年的人来说,其实吃的是儿时的那份记忆,旧日的那种情怀,少年不在的回味和在贫困岁月中的希冀,对身处异地的游子而言,吃的更是那份浓浓的乡愁吧……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官场红人

市长之死

权力的较量

官场博弈

一号首长

官道天骄

职场红颜

天道官路

问鼎官路

仕途无悔

官场争锋

她爱了他二十年,可现在,她就要撑不下去了

(0)

相关推荐

  • [中秋的记忆]

    时间过得真快,人们忙着做农活不知不觉八月十五就到了.如今人们的生活过得都富裕了,购物也方便,时令水果天天吃,过中秋成箱成箱买水果的少了:上了年纪的人都注重养生.吃的也少,杀猪宰羊的也不多了,唯有打月饼 ...

  • 【望安山文学•国庆中秋专刊】刘凤珍||飘着乡情味的土炉月饼(散文)

    飘着乡情味的土炉月饼 作者:刘凤珍     主编:非    鱼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转眼秋天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秋风伴着圆月,又款款把我们带到了今年的中秋节. 中秋佳节品尝月饼,是多年留下来的习俗. ...

  • 烙煎饼

    小时候,在我们沂蒙山区,"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 家家户户都有个铁制鏊子,六十厘米左右的直径,圆圆的,正面凸起,背面凹陷,三条腿做支撑,形似大龟大鳌而得名. 和蒸馒头烙饼一样, ...

  • 阅读悦读丨王洁《父亲的坟头母亲的臂弯》(散文)

    阅读悦读丨夕耕<谁偷走了我的诗>(诗歌) 文/王洁 [作者简介]王洁,笔名夕耕,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人,喜欢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性格开朗. ---------------- [本文由作者授权 ...

  • 难忘妈妈的油炸糕

    "软格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山曲儿<夸河套>里的一句唱词.不仅在全国唱响,而且生动地表现出了河套民歌.民谣的时代性,也把蕴含了丰富的河套历史.饮 ...

  • 李明君《黑白面条》

    黑白面条 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小时候喝过的黑白面条.其实,那并不是多么新鲜的美食,而是由于家庭贫寒喝不上白面面条的印记.但是,我却从那件小事中悟出了什么是孝,应该怎么样去尽孝. 父亲兄弟四人,都是 ...

  • 危险的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现在吃饺子是家常便饭,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且饺子的面皮都是小麦精粉做成的,馅儿是猪羊牛肉的.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饺子得等到过年过节.因白面缺,农村人平时要想吃顿饺子,那是一种奢望.要 ...

  • 想念过去的中秋节

    时代越发展,人们越怀古,物质越丰富,人们越想念过去的透着节日气氛的传统美味.随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的日渐临近,我的思绪就如同乘着想象的翅膀,于皓月当空之时,去探望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辈,请他来讲述过去的中秋 ...

  • 【第三期征文第9篇】陈素娟||油絮子

    文艺众家第三期主题活动征稿:故乡,那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间:11月19日至12月18日.形式:散文.小说.书法.绘画.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点击 ...

  • 彼时中秋

    每逢中秋,月饼的话题自然多了起来,人们也开始了礼尚往来,互送月饼,互致祝福.看着人们手中精美的月饼礼品盒,想来价格一定不菲吧.姑且不论月饼本身的食用价值与价格,小小的月饼承载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

  • 七十年代我们的饭食

    家乡是个小山村,丘陵薄地,栽种的多是地瓜.村里的人,一年四季以地瓜面为主食,很少吃到麦面做成的食物. 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主要是窝窝头(我们叫pagu)和煎饼.窝窝头分两种,一种是馒头状的中间有个洞(比馒 ...